第五十章 趙丹等待中算計(1 / 2)

此刻的李斯有些看不懂趙丹,他越是跟著趙丹,越感覺自己就是這個趙丹的棋子。趙丹這個人很懂權謀之術,不光如此還心智過人,不然也不會有剛才趙丹對於他這些饒分析呢?

趙丹知道這個毛遂一定會來?為何呢?隻要他想發揮自己的才華,首先就得有足夠的能力,有了足夠的付出結果自然也是就明顯的多呢?

此刻的趙丹心裏暗想毛遂啊毛遂,如果你是一個人才寡人對於你可以是唯才是舉,但是如果等寡人見到你,你讓寡人失望就別怪寡人。不管有沒有才,寡人都會用你。你不是人才寡人就把你培養成人才,你是人才我也是一樣如此。人才嗎?都是要通過付出才能拿的到結果,毛遂你可千萬不要讓我趙丹這個人失望哪?

趙丹想要駕馭毛遂,因為他自己也是從來都沒有見過這個毛遂,之前聽到的也就算是道聽途,其他的東西他自己也是無從所知的,毛遂真正的本事除了趙勝這些人,沒有人能夠真正見識到這個饒本事,如何衡量一個人本事,就是通過一些事情才能夠衡量,他自己有些擔心萬一要是自己的手下誇大其詞,就容易壞了這次去秦國的事情,既然如此那自己就必須要拿出結果呢?結果決定好了一切,不然再多也沒有用。

從古至今衡量人才方法有很多呢?人才問題曆來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視,但衡量人才的標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體現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人才統計學從統計學的角度反映人才的類型、數量及其地域分布等,同時也體現著該時代的人才觀和價值取向。作為紀傳體的二十五史,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正史,其所列的專傳和所收錄的人物,實際上是一種人才統計的歸類,大體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才價值取向。按照正史的歸類統計,古代人才大致可分為政治類(行政管理類)、軍事類、人文類(包括文史哲等)、忠孝類、操守氣節類、經濟類、科技類等等。考察中國古代的人才統計,不難發現古代人才價值取向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一、重道德、崇操守取向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注重道德修養、注重個人品德的民族。這在古代人才統計中得到充分體現,即以德為先的人才觀。如孟子提出:“莫如貴任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醜上》);苟子則主張“論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苟子·君道》)。在儒家看來,“德”是人才所具有的高貴人格和理想境界,“德”是智慧的源泉。當一個饒自我修養達到最高境界時,他就能獲得與地、過去和將來的相關知識,增長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以德為先的人才觀,在曆代官修的正史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從《史記》到《清史稿》,循吏傳、遊俠傳、獨行傳、逸民(隱逸)傳、孝友傳、忠義傳、列女傳、卓行傳、死節傳等等,這些人可列入忠孝類、操守氣節類人才,反映了古代人才統計中重道德崇情操的價值取向:謳歌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謳歌麵對邪惡奸餒,鐵骨錚錚,為民請命的忠義之士;謳歌“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即使身處無道亂世,處於人欲橫流的汙掉之中,也能如青蓮“出淤泥而不染”的明哲君子;謳歌光明磊落,篤誠守信,為正義舍生忘死的俠義之士。當然,古代這種人才價值觀中,難免帶有時代的局限,如愚忠、愚孝、“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清高孤傲、對社會不負責任的消極隱遁等,都是不可取的。盡管如此,以德為先的人才觀,對今仍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重政治軍事型人才,輕經濟型人才的取向

早有人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將相史。這實際上從人才學的角度反映出古代重視政治軍事人才的價值觀念。本紀實際上是帝王家史,列傳所收錄的絕大多數都是政治軍事方麵的人物。有關經濟方麵的材料主要集中在貨殖列傳和食貨誌鄭而經濟類的人物在正史中可以是寥寥無幾。披閱卷幀浩繁的二十五史,我們發現,漢朝時,史書中尚有經濟型人才的記錄,如《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貨殖列傳》對一些經濟人才作了簡單介紹:經商致富的範蠢、白圭,與國君分庭抗禮的子贛,以賣鹽起家的猜頓,以畜牧致富的烏氏贏,以鐵冶致富的蜀卓氏、孔宛氏、丙氏,以力田畜起家的宣曲任氏等等。粗略統計,《漢書》列傳共收錄了250多個政治、軍事類人物,而經濟類僅有l3人。而漢代以後,經濟人才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隻是散見於各種野史之鄭

這一現象和價值取向的形成,當然與古代中國的社會曆史背景密切相關。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裏,重農輕商,崇本抑未的觀念根深蒂固,工商業被作為末業而受到冷落甚至打擊,反映在人才觀上,就是輕視、歧視經濟型人才,將之排擠在人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