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現在危機四伏最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齊王自己的身子的不行,每逢國家動亂問題必然會出現大爭端,人沒有爭端那是可能發生的。尤其是一個國家君主出現問題。從古至今王位繼承必然會爭端再起,到時候苦的還是齊國的黎民百姓哪?
王位之爭,也伴隨暗流湧動,曆史上的暗流湧動列子可以是層出不窮,就拿齊桓公
,公子白也就是曆史上齊桓公,在齊國的權力之爭中,最終的勝利者是白,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結果。兩人作為齊國公族子弟,其實在兄長齊襄公的陰影下生活了數年,最早應該是在齊襄公還在位之時,兩人就已經逃往國外。齊襄公對內對外都非常苛刻,公子糾和公子白的生存空間並不是很好,朝中貴族們的生活也並不輕鬆,這也就是齊襄公雖在對外作戰和外交戰略中取得重大突破,攻滅紀國,暗殺鄭魯國君,可謂是彈指間敵國就要灰飛煙滅,但最終還是在內亂中被弑殺,可是齊襄公的咎由自取。
在這段時間裏,齊國的貴族們已經意識到危機所在,各自尋找著自己未來的依靠所在,其中管仲和召忽選擇的是公子糾,而鮑叔牙和高傒選擇的則是公子白。這種選擇其實本身是看不出來有什麼問題,即是這幾個人都是有名的賢臣,而且在齊襄公時代他們的家族力量皆在朝中有著一席之地。不過根據後世的諸多典籍記載看來,公子糾的管仲、召忽團隊VS公子白的鮑叔牙、高傒團隊,本身就是一場非常有可看性的奪權大戲。為什麼這樣呢?
鮑叔牙跟管仲是好兄弟,年輕的時候就相互推崇。而管仲家族雖在朝中有著管至父等人掌握一定權柄,但管仲可能跟管至父是隔了代的,就是遠房親戚,管至父的那一支跟管仲並沒有什麼很密切的關係。這也才是史書中的管仲家族沒落的原因,即是管至父雖跟管仲家族有所聯絡,也隻是給予極少的支持而已,沒有真真把管仲家族拉攏到自己的派係當中來。管仲家的沒落與鮑叔牙家的富裕形成鮮明對比,於是年輕時候的管仲為謀生,幹過很多行當,走過街竄過巷,做過生意,當過兵,都沒幹出什麼大成績。鮑叔牙為幫助這個落難的兄弟,還時常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兩人關係也為後世所稱道。可以肯定的是,鮑叔牙背後的力量,顯然要比管仲背後的力量強大得多。當然,兩個人後來選擇的道路是不同的,一個選擇跟隨公子白流亡國家,一個選擇跟隨公子糾流亡國外。
再召忽與高傒,史書中的召忽是少有才名,胸有大誌,但少年之時並不得誌,對軍國之術頗為擅長,為公子糾所推崇,作為門中幕僚。這裏透露出來事實,就是召忽本身是不得誌的才子,那麼身後自然也沒有什麼強大的力量。而高傒則不同,高傒是齊國根正苗紅的公族子弟,其祖是齊文公的兒子公子高,因封在高地,此後便以地位姓,是為高氏起源。高氏家族是齊國非常顯赫的家族,在朝廷之中也有著相當的話語權。當時齊襄公死於內亂,公孫無知篡奪齊國君位,齊國處於政治極度不穩定的黑暗時期。公孫無知沒有能夠贏得大多數貴族們的支持,最後也是死於朝臣的動亂之中,而在這場動亂之中,高氏顯然沒有受到任何重大衝擊,所以才能積極籌謀,將齊國亂局的消息快速傳遞給了逃亡在外的公子白,並還能最終迎立其提前回歸齊國。鮑叔牙跟隨在公子白的身邊,高傒則在齊國都城做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