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稷這樣的做法也並不是因為朋友,而是需要借助趙國實力,趙國目前的國力可以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在軍事上更是當今第二,除了自己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是他的對手。所以現在需要的不是打仗而是拉攏趙國,現在自己的國家大受影響,國力日漸衰弱,要想恢複沒有幾個月很難實現呢?所以現在就需要借助於趙國,讓趙國來幫助自己對付魏楚這群人而已。
這讓人由不得想起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朋友也是有可能轉身就滅了你的。年輕時曹操認識了袁紹,可以算得上是老同學,曹操十五歲入太學,同袁紹也有交往。當時,袁紹、曹操都站在士人一方,一起與宦官鬥爭。袁紹會私下裏與士人接觸,這些缺中就有曹操。曹操剛入太學就直言上疏,為陳蕃、竇武他們求情,因此很受他們稱讚。兩人之後也都因為各自的原因隱居過,並且後來黃巾起義爆發後,還一同當過兵,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再到後來,他們的觀念上的分歧漸漸出現,比如雖然曹操也反對宦官,但是並不認同袁紹“欲盡誅之”的做法。在曹操危難時刻,袁紹找到曹操,把他的家眷遷到袁紹的根據地鄴,實際上是要控製曹操。曹操這才改變了態度,也真正開始思考兩個饒關係。他把袁紹當大哥,沒想到袁紹想控製住他,而並非單純的聯合。這一階段的袁曹雙方進行的是控製與反控製的對決。最後漸漸地矛盾激化了。
後來,曹操采納毛階的建議“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子以令不臣”,把漢獻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昌。其實,袁紹那邊沮授也曾提出類似的建議“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可惜的是,“最終也沒有實現。
曹操和袁紹是東漢末年最重要的兩個諸侯,他們的官渡之戰結果基本決定了下大勢。無論誰贏,都將是未來中原乃至整個帝國的主人。
而偏偏這兩位最強的諸侯,還是發,一個出身四世三公的大士族,一個是三公之首太尉的兒子。他們年輕的時候,經常一起飛鷹走狗,四處遊俠,甚至還鬧出過一起搶新娘的荒唐事。
可等到他們成年了,各自有了自己的事業,都成為了一方諸侯之後,曾經親密無間的他們,關係又是如何呢?為什麼最終又走向了兵戎相見呢?
最初的時候,曹操和袁紹是同盟恐怕是有點抬高了曹操的身份,因為袁紹是關東討伐董卓的盟主,而曹操這個期間一直都是袁紹的弟形象。
後來陳琳為袁紹寫討伐曹操的檄文時,裏麵就稱袁紹“與操參谘策略,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是袁紹的鷹犬爪牙。當然曹操平素胸懷大誌,未必真心歸附,可以算是個有些相對獨立性的袁紹附庸。可曹操看到陳琳的檄文,還是出了一身大汗,連頭疼都好了。
當初討伐董卓時,曹操最初率領軍隊西進,結果被徐榮打的慘敗,損失慘重,等到僥幸逃的一命之後,自己起家的軍隊已經差不多拚沒了,於是前往揚州募兵。
這時候的揚州刺史陳溫是傾向於袁紹的,所以曹操能不遠千裏跑去揚州募兵。也就是這個時候,曹操正式投奔袁紹陣營,此後的軍事行動也基本圍繞袁紹的利益展開。
按照三國誌記載,“袁紹取冀州,黑山賊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太祖引兵入東郡……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可見,袁紹對自己的這個發還是相當不錯的。
同樣,等到曹操破黃巾入兗州,袁紹馬上就上表皇帝,“表曹操行兗州刺史”。實際上,曹操的一係列軍事行動,其目的是在實施袁紹“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下”的戰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