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堅持是變現的根本(1 / 3)

我有過諸多失敗的嚐試,同樣的事情,踩的坑比別人多得數不清。但正因如此,我積累了很多不可多得、無法衡量的經驗。這些經驗幫助我下一次更快地從坑裏爬出來,然後再教別人如何避免掉進坑裏。

隻有足夠努力,才會足夠幸運

去年,還在苦苦加班的某個深夜,同事忽然向我說恭喜,原來是公司發出了晉升人員名單的郵件。看到郵件,我頓時鬆了一口氣,但同時,也感受到了新的工作壓力。我知道這將是一個新的起點。

回家路上,我在手機上推送了這個消息。不到片刻,後台就收到了許多讀者留言,很多人說恭喜,也有人說默默陪著我一路走來,同我一起經曆了職場的各種考驗,見證了這幾年的成長,看到這個消息自己也很激動。看著讀者的留言,我感動得想哭,但又充滿了希望,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前路可期吧!

我回想起剛進入公司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職場小白,常常會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整天被領導批評,寫的報告、文件無數次被打回,無數次要求重做。公司不少同事有著海內外名校教育的背景,不但聰明還很努力,經驗多又豐富,能力強又肯幹。看著他們,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像那些職場中的女主角一般,打怪升級,變得和她們一樣優秀,還是隨著時間流逝,生活慢慢變得黯然失色?

可現在我知道我是哪一種了,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四年裏我連續升職,在29歲生日前做到了高級經理,獵頭給我打電話,知道我的年齡和級別後都會有些驚訝。因為在500強的外企,升職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並且可以說是非常難,有不少人熬了多年也無法晉升。

我知道目前自己的這個成績對於很多厲害的人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有不少人甚至覺得,厲害的人都去創業了,留在職場沒什麼了不起的。但那些畢竟屬於少數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認真工作、踏踏實實走好當下在職場中的每一步更實際。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這四年,那就是:足夠努力,也足夠幸運。

我做對的第一件事,是在剛畢業時找到一個好的平台。

什麼樣的公司是好平台?廣闊的視野?良好的文化?公平的環境?優秀的人才?很幸運,我畢業之後進的這家公司全都有。

平時我會把自己的職場經驗分享給別人,可很多人會覺得因為我身處的環境比較理想,所以做什麼似乎都比較順利,一切都順理成章,但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好,所以無計可施。有人甚至留言說我的話都是廢話,誰不知道大平台好,誰不知道要盡早進入大平台,可僧多粥少沒機會。

其實這正是現在很多人的想法弊端,知道目前自己所在環境的種種不好,也知道成功的很大成分是由平台和環境決定的,可是卻從不問問自己為了擺脫這種糟糕的環境,能夠進入一個更好的環境和平台究竟做了多少努力。我認識的朋友,有些也並不是一下子就去了大的平台,而是通過曲線救國,靠自己一點點腳踏實地的努力,最終跳出了原有的環境。

朋友Z,畢業後進了一家國企,雖然工作穩定但收入不高。他一直想轉到互聯網行業,但由於沒有相關經驗,就低薪加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職位上堅持了2年,積攢了足夠的經驗,後來我從朋友圈裏得知他去了騰訊。

朋友K,畢業進入一家並不心儀的律師事務所,每天勤勉工作,從不遲到早退,默默加強學習,一年之後找機會跳到了他最想去的那家頂尖律師事務所。

你所看到的那些令人羨慕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在大城市買房子,不少夫妻都是從郊區的一居室起步,一步步努力置換到更好的大房子。如果隻看結果,你就忽視了整個過程中自身努力所起的作用。

其實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辨別一個平台是好是壞,是否適合自己。很多人對自己的職業很草率,隻是聽了別人的一句話,或是簡單瀏覽了下工作內容,就放棄了一些很好的平台,或者就盲目選擇了一個崗位。我的職業發展雖然看上去比較順利,但也是讀書時做了五六份實習,才學會了判斷什麼樣的平台是適合自己的。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在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中,自身沒背景也不受領導器重,升職的機會遙遙無期,要怎麼辦?我的回答通常很簡單:學習那些沒有背景但最後做得好的人,如果不願意學卻還想升職加薪,那就隻能換另一個平台加倍努力。要麼狠,要麼走,抱怨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成年人了,要學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平台,也要學會積攢足夠的力量和能力。

我做對的第二件事,是在職場中積累自己的口碑,愛惜自己的羽毛。

有的同事看我太拚,會跑來勸我:你這樣太辛苦了!你對自己要求太高了!你不用讓自己活得這麼累!私下裏關係很好的老板也會說我:你這孩子太實在了,什麼事情都愛較真,把自己搞得太累了,有些事情其實不用太當真。

其實我也不是不想偷懶,是我真的不太會偷工減料。和老板這樣,和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老板交代的事情,我也會覺得太麻煩了、太棘手了、太費事了、太折騰了,心裏也會埋怨一通,但還是會硬著頭皮努力完成,達成目標。

我有過諸多失敗的嚐試,同樣的事情,踩的坑比別人多得數不清。但正因如此,我積累了很多不可多得、無法衡量的經驗。這些經驗幫助我下一次更快地從坑裏爬出來,然後再教別人如何避免掉進坑裏。那些當初嫌麻煩、嫌複雜的事情,卻是讓我收獲最多的。

我一直都很愛惜自己的口碑,我相信這是我在職場上的一張隱形名片,會為我帶來更多的機會,所以偷懶耍滑是我學不來的,也堅決不會做的。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小到不錯過截止日期,大到完成的項目有質量保證。

我一直相信,你怎樣做事,你就是怎樣的人,你腦門上就貼著怎樣的標簽。

我做對的第三件事,是努力抓住機會,如果沒有,就去創造機會。

在工作中有很多不起眼卻很瑣碎、很占用精力、很占用時間的小任務,這樣的任務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做。即使有的時候被安排到,也會潦草做完敷衍交差。

而我會主動接手這樣的任務,把這當成一個考驗,一個機會,進行多次嚐試,哪怕失敗也不要緊。然後我把瑣碎的任務進行歸納整理,起草了一個應對方案,未來會發生的一係列相同任務可以再使用,然後逐步推廣這個方案。這樣我就不再僅僅是執行者,而成了一個方案的製訂者,並且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後來,因為在這方麵先行一步積累了不少經驗,以至於這竟成了我的一個項目。

在職場中,很少有一個現成的好機會恰巧降臨在你頭上,更多情況下,是機會在到來前,往往會偽裝成困難和挑戰。所以能識別出機會是很重要的,你早去做、早犯錯,也早成長,這樣當別人剛開始的時候,你已經成了先行者。

所以,不要害怕犯錯,也不要猶猶豫豫,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我做對的第四件事,是記錄自己的職場生涯。

我從工作的第一年開始寫作,目前已經寫了四年。第三年時,我出了一本職場書《光速成長》,口碑不錯,影響了一些讀者,結識了許多圈內圈外的朋友。

平時因為要寫文章,所以養成了認真觀察和積累的習慣,絞盡腦汁尋找素材。老板或者同事無意間說的一句話,隻要讓我覺得有啟發,我就會立刻記下來。參加培訓,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覺得有幫助,也會係統整理複盤。

對於遇到的一些問題和事情,我會先自己有個大致猜測,再實踐檢驗自己的想法對不對。通過搜索、看書、向前輩請教,對一個話題有了更全麵的理解之後再動筆寫。一邊吸收、一邊分享。

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聽了十幾種課程,一直保持著學習狀態,卻沒有對生活產生任何影響呢?因為從別人那裏直接聽來的道理和方法,必須要經過你自己的關聯、實踐、總結,才能內化成為你的能力。

記錄職場生涯,時時總結複盤,一段時間後,你會受益匪淺!

除了以上我堅持做的四件事情,最後還是想說一下幸運。我最幸運的事就是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裏,遇到好的老板。在這次晉升成功之前,我也失敗過一次,耿耿於懷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升職了,我的老板特意和我談了這件事。

當時我沒有晉升成功並不是我能力不夠,或者業務水平不行,也不是老板不認可我,而是老板覺得如果就這樣成功,那我的職業生涯就太順了,沒有經曆過挫折,對我長期發展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後期遇到什麼大事、大坎坷,難免會承受不住。職業生涯早期有一些挫折是好事,能提高人的職場成熟度,這樣才能以更加紮實的狀態去應對之後的挑戰,這樣更有利於一個人的長期發展。

當時的我很不理解,但之後的半年裏,我確實是成長得很快,是之前所沒有過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雖然不一定恰當,但是我想感慨的是:真正對你好的上司,不一定是能夠幫你直接升職加薪的,但一定是考慮到你的成長和未來發展的。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情商不怎麼高的人,在職場中也不是特別機靈的人,但卻遇到了許多願意幫助我的人,我也想過為什麼,憑什麼,後來我自己開始帶團隊才理解,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心地比較簡單,就是很想認認真真地把一件事做好的人,你也會願意幫助他的。

認真的人值得被幫助,所以要讓自己成為值得被別人幫助的人。隻有足夠努力,才會足夠幸運。

堅持學習、規劃和前行

29歲那年,出書、結婚、升職,幾件重要的事兒都發生了。但其實想想,除了遇到對的人結婚這件事兒似乎更需要運氣外,其他的,都源於幾年前種下的因,隻是在那一年有了收獲。

工作一年的時候開始寫作,中間斷斷續續、磕磕絆絆無數次想放棄,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畢業求職時被麵試官問,你的五年規劃是什麼?我總是回答得很籠統,無外乎是希望能成為獨當一麵的資深經理人。當初這麼空洞的話也竟然提早實現了。細想碩士畢業已經好幾年,校園裏的事情還曆曆在目,而我轉眼卻已經快30歲了。

多年以前在校園時,我最想做的是同聲傳譯和跨文化交流方麵的工作。後來沒有走上這條路,偶爾想起也覺得遺憾。但某天組織各個國家同事開會討論項目時,我忽然意識到,以前想做的事情,其實現在也正在做,隻是換了一種形式罷了。

那個時刻,有種連點成線的感覺。有些謎底,十年之後才會被揭開。像電影回放一般,慢慢看回過去的時候,我終於能夠辨清我做的每一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了。

十多年前拿到高考成績單時,我既失落但也鬆了一口氣。失落的是分數隻比一本線高了幾分,鬆了口氣是好歹也算沒摔得太慘。那年高考省內競爭十分激烈,我媽很明智地把眼光放在了外省,最後我去了一所離家千裏之外排名較靠後的211大學,就讀英語專業。

我的英語成績一直還不錯,初高中都拿過獎,所以本科階段念得相對容易。我幾乎把一半的課外時間都花在了各種校園和社團活動上,英語演講比賽、主持、學生會、模擬聯合國、模擬法庭之類。也因此認識了許多其他學校的優秀同學,他們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有了要去更好的學校讀研的想法。

在經過自己的刻苦用功後,我以全係第一的成績進了清華。

在清華讀研是我經曆的最充實、成長最快的日子。以前覺得很遙遠的生活和機會,現在就這樣擺在麵前:近距離聽學術界有名的教授講課,有十八般武藝的優秀同學,還可以去國外交流,參與社會實踐,去名企實習,接專業方麵的兼職順便賺點兒外快……

我像一塊海綿貪婪地吸著水,不肯放過每一個機會,並珍惜感恩這個平台所提供的一切。也就是那幾年,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三觀,我也從剛讀研時的自卑,變得平和、包容,更接納自我,不盲從。我知道,我整個人已經變得和以前不大一樣了。

但有一部分是沒有變的,就是我還是會在許多事情上提前規劃,比如求職。研一剛結束我就開始有計劃地補充自己欠缺的實習經曆,逐個試錯。離畢業還有一年時,我就開始準備簡曆和麵試,最終收獲了一些錄用通知,選擇了其中一家500強外企。

後來的事情也許你都知道了,我在29歲那年晉升、結婚、出書。這幾年來,我從一個平凡、普通的女生,靠自己一步步的努力,走出了一片小天地,沒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不夠煽情、不夠雞湯、不夠熱血,卻足夠真實。

作為複盤,我總結了一些對我很有用的人生信條。

1.保有好奇心,持續學習。

有次我和幾個年輕的小朋友吃飯,和她們灌輸保險和理財的一些知識,順便給她們看了下我用的一些工具以及收益。她們知道我平時的工作狀態比較忙,每周還要看書寫文章,對我還能有空研究理財表示驚訝。

實際上我對許多事情都抱有好奇心,所以常常是什麼都想了解一些。以前我覺得自己不夠專注,但是現在倒坦然了,因為我在不同事情和愛好上花的時間和所要達到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知識我隻是稍微了解就可以了,有些大概知道原理和怎麼用就行,但有些專業方麵的知識,還是要越專越好的。

很多人在工作之後就停止了學習,剛開始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漸漸和周圍人拉開了差距。30歲遇到的問題,也許有不少是25歲時就埋下的因。

2.可以暫時沒有長遠的目標,但要一直有短期的規劃。

其實這一路走來,我並不是一直都有明確目標的。暫時還沒有找到目標的時候,我會做一些短期的規劃,這樣即使沒有目標,也能做好準備,過得充實。

上大學時我就沒有什麼目標,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做一些短期規劃,比如曾經有段時間我研究英語演講,看了一係列演講的書、視頻,自己琢磨練習,學會了再參加演講比賽,現學現用。讀研時,我也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所以短期的規劃就是多嚐試不同職業,最後確立了大致的職業方向,去真實的商業世界,去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