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適當做出改變,尋求更為高效的工作方式(1 / 3)

在進行時間管理的時候,人們不要拘泥於時間管理的表象,不要被固有的觀念所束縛,在某些特定時期,可以對時間管理的形式、範疇、程度、方向、方法進行調整,這樣反而能夠獲得突破,並產生更好的效果。

1 適當保持新鮮感:神奇的莫法特休息法

詹姆斯·莫法特在翻譯《聖經新約》時,在書房裏擺放了三張桌子:第一張桌子上擺著他正在翻譯的《聖經》譯稿;第二張桌子上擺的是一篇沒寫完的論文原稿;第三張桌子上則是他正在寫的一篇偵探。這三張桌子上都是他需要去做的工作,這些工作之間並沒有太多必然的聯係。

莫法特意識到自己無法長時間在一件工作上保持專注,時間一久,自己就會對該項工作產生疲倦心理。此時選擇做另外一件事,選擇運用不同的思維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新任務,無疑會幫助自己從疲勞和單調的工作中掙脫出來。

這樣的工作和休息模式類似於農田裏的“間作套種”,農民發現如果在一塊田裏連續種植某一種作物,那麼過不了幾年,土壤中的肥力就會下降很多,導致作物產量下降。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他們想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將不同類型的作物間隔著種植,這樣就可以避免田地裏的養分被某種單一作物吸收掉。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這一季種植某類作物,下一季種植另外一種作物,從而確保田地裏的肥力得到更長久的保存。

人往往也是如此,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專注力通常隻能維持幾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如果人們一直都對著某一項工作,那麼可能會出現疲勞、低效的情況。這個時候,適度改變工作內容,利用新鮮的工作事項來刺激大腦,能夠讓大腦和身體得到充分的調劑、放鬆。正如前麵章節所提到的那樣,大腦對於新鮮事物的刺激非常敏感,人們每隔一段時間就及時更換工作內容,可以有效幫助原本疲勞的大腦從厭煩的壓抑的工作中解脫出來,這種壓力的釋放會讓大腦變得更有活力。

為了減少長時間做一件事帶來的困擾,人們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切換。比如進行左右腦切換,因為左腦主要處理文字和數據等抽象的、複雜的信息,側重於分析、判斷、理解等抽象思維活動,偏於理性;右腦重在處理聲音和圖像等具體信息,具有想象、創意、靈感和超高速反應(超高速記憶和計算)等功能,比較感性。當人們長時間從事數學、文藝理論、方案編寫等工作後,可以及時將左腦模式切換到右腦工作模式,選擇做一些拚圖、繪畫、建築設計等工作。

體力與腦力工作同樣可以互相交替和切換,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身體容易疲倦,還容易造成一定的損傷,為了避免身體累壞,可以抽出時間去從事腦力活動,給疲勞的身體一些休息時間。反過來說,長期從事腦力活動的人,會麵臨精神壓力,適當進行一點兒體力活動,可以緩解大腦的負擔。

這兩種切換都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工作而言的,這些恰恰是莫法特休息法的精髓。如果對這個時間管理法進行拓展,就會發現它在管理時間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更換工作,更換工作的角度同樣能夠起到一些作用。比如某些工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而不同的角度往往會帶來不同的新鮮感,會給大腦帶來不同的刺激和提示,通常類似於一些分析工作就可以選擇不同角度進行切換,就像順著去推理以及逆向推理這種類型一樣。

不同的工作形式也會帶來不一樣的刺激和感覺,就像一些人喜歡在劇場裏練習話劇一樣,一旦他們覺得勞累了,也可以在公園或者家裏嚐試一下,或者在街頭進行表演,不同的形式會帶來不同的體驗,而這些體驗同樣可以有效緩解疲勞。

總體來說,莫法特休息法是一個比較靈活的時間管理方式,與一般的勞逸結合相比,它更能夠將時間利用到工作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前麵的第四章在提到“一次隻做一件事”的時候,提到了多任務模式帶來的困擾,認為多任務之間的切換模式會造成彼此幹擾的情況。而莫法特休息法似乎也是在多個任務之間進行切換,似乎兩者是矛盾的。但前麵提到的多任務模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一次性追求多個目標,在整個切換模式中,工作者會承受巨大的壓力,經常為那些沒有做完的工作擔憂。而莫法特休息法是人們在疲憊時進行切換,切換時的心境和狀態都不一樣。此外莫法特休息法並沒有一次性追求多個目標,各種用於切換的工作的目標是有先後順序的。

由此可見,工作切換是以工作狀態為標準的,如果工作狀態不錯,那麼就沒有必要進行切換,畢竟切換本身往往就會消耗時間。因為大腦在處理任何一項工作信息時,都需要做好一定的“熱身”,然後才能動用思考和分析來指導執行,如果任意打斷和切換(不是因為感覺勞累,想要換一種工作模式),那麼就可能會破壞狀態。

一般來說,切換次數越頻繁,那麼耗費的時間就越多。比如在不同的工作中來回切換兩次時,就需要“熱身”三次,先做任務A時,需要熱身一次;任務A緊急切換成任務B,需要在處理任務B時熱身一次;當任務B沒做多久又臨時切換成任務A時,為了找回做任務A的狀態,還需要熱身一次。在不同的任務中切換時,需要注意切換的次數,最好要注意依據個人的工作狀態來進行調節,避免個人的狀態一直在破壞和重建中循環。

2 逆向操作產生效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習慣於使用條件導向法,即從現有的條件出發進行推演和計算,手頭的資源有多少,條件怎麼樣,就選擇做多少以及選擇怎麼做,然後一步步往後推出結果。不過這種往後推的模式往往有很大的主觀因素,容易出現誤差,一旦人們錯誤估計了自己的能力、資源以及決心,就可能會造成結果的偏差,這個時候,所有的工作必須重新來過。

為了避免出現偏差,人們應該將條件導向法改為目標倒推法。簡單來說,就是將原來的“從條件推出目標”的模式改為“從目標往前推出最合適的條件需求”。一個人可以改變方向,從目標往前推,那麼就可以依據目標來計算自己在距離目標最近的階段應該做什麼事,要做什麼準備,大致的工作內容是什麼。當設定好這些工作後,再往前推,逐步了解實現這些工作所需要做的具體工作。以此類推,人們往往可以完善整個流程。

正因為如此,目標倒推法對於計劃的完善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般而言,人們在處理某項工作的時候,通常都會先進行一個大致的工作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有一些具體的工作目標,有一些工作步驟和工作方法,有一些資源上的具體安排事項。

在計劃中,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是從前往後、從小到大的階段性遞進,基本上就是按照工作的順序來設定的,而人們工作的時候也會按照整個流程去做: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一步要達到什麼目標;第二步需要做什麼,需要實現什麼目標;第三步需要做什麼,應該達成什麼目標;然後最後應該實現一個總的目標。這樣的執行方式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很多時候人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階段性的拖延症。比如有個人決定在4個月內做完某項工作,在一般情況下,他可以將工作分為4個階段來處理,每一個階段為期1個月,每個月完成1/4的工作量。

這種規劃比較均衡,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他可能並非這樣去想,他也許會在前麵三個階段延遲工作,隻做完2/4的工作。因為在他看來自己隻需要在最後一個階段彌補回來就行,隻要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任務,那麼一切都不成問題。可往往這樣的想法會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因為前三個階段的鬆鬆垮垮會導致工作狀態鬆弛,嚴重影響工作質量,而在最後一個階段,由於大部分工作堆積在這一時間段,導致時間被嚴重壓縮,這樣會導致執行者忽視許多細節。

目標倒推法能夠比較精確地計算出流程中各個環節需要做什麼,需要耗費多少時間,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現時緊時鬆,節奏不一致的現象。

除了流程倒推之外,目標倒推法還包括了思維方式的倒推。許多人在做事之前,會想一想自己擁有什麼,依靠這些資源和準備工作,可以實現什麼目標或者實現目標的勝算有多大。但這種方法可能會和最終的目標脫節,導致目標不得不進行修改。或許人們會認為從目標推導出來的條件並不符合個人的實際情況,但任何人都可以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目標倒推法本身就會依據目標來分析出自己有什麼不足,有什麼地方需要額外進行改進,並著手對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改和完善。

有個人認為自己能夠在3個月內完成某個新產品的設計工作,一方麵他覺得自己有這一方麵的設計經驗,技術問題不大;另一方麵他覺得自己的朋友和客戶很多,應該可以籌集到所需的30萬元研發資金;最後一點,他對每一個設計環節做了分析,認為3個月時間足夠完成設計工作。可是3個月之後,他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完成任務,因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經驗根本幫不了太多的忙,這是一個全新的產品,需要許多新技術,而自己對此並沒有做好準備;而且資金問題也沒能徹底得到解決,許多人都不太看好新產品,因此資金一直都存在缺口,這也影響了進度。

這一次計劃的失敗就在於,從條件到目標的推算過程並不嚴謹,導致工作受挫。如果這個人可以選擇目標倒推法,那麼就可以更加認真地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工作:資金從哪裏來,自己拿什麼來吸引投資者?這個產品的技術難點在哪裏,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產品的技術亮點在哪裏?分析了這些問題,他就可以在執行過程中更加重視尋求解決之道。

目標倒推法是一種反向推演的方式,它的核心就在於借助目標的指引作用,從目標慢慢往前推,這樣往往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有人曾經用走迷宮的方式來做比喻,許多人小時候都玩過紙上迷宮的遊戲,遊戲者必須盡快畫出從入口到達出口的線路。一些聰明的孩子懂得從出口處開始畫線,這樣就可以提升效率,而他們劃定的路線往往是最正確、最短的。在工作中往往也是如此,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下,可以選擇用目標倒推法來分析和策劃自己的工作,然後找到最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3 把時間單位調得更小更細一些

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見別人對自己的工作狀況進行提醒,諸如“你大概還有三個多月的時間做事”“還有兩個月,就要高考了”“一年之後,我們必須完成這個工程”。在麵對這些提醒的時候,許多人通常都不會太放在心上,總是覺得工作期限離目前還很遠,正因為如此,他們常常會不慌不忙地繼續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