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的經曆是第一手素材
某公司的規模並不是很大,但向來注重服務,注重員工的素質。因此公司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苛的要求,那就是每一個員工都必須懂得講故事。公司的管理層會走訪公司旗下的各個店麵,然後隨機拉住一個店員,提出問題:“你能說一說自己和產品之間有什麼故事嗎?”
對於店員來說,這是一項最基本的挑戰,也是任職的一個最基本要求,如果員工能夠答出來,才能夠獲得認可,一旦回答不上來就需要重新進行培訓。按照公司的理解,一個店員隻有將自己的經曆和所銷售的產品結合起來,所說的話才會更加真實可信,也才能夠給客戶增加更多的信心。
對於講故事的人來說,講好故事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尋找好的主題,但最吸引人的故事往往是個人的親身經曆。一個人無論說了多少感人的英雄故事,也不及他的親身經曆打動人心,通過對親身經曆的描述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英雄,這比任何英雄故事都更具教育意義。
每個人都應該重點講述自己經曆的事情,因為自己的故事更加真實,也更容易操作。畢竟講述自身經曆的時候,整個故事會更加順暢,細節方麵也更加清晰,這一類故事通常都比較容易控製。
此外,將自己的生活經曆濃縮成一個小故事,往往會非常精彩。作家李敖曾經聽過胡適先生的講座,非常觸動,於是總結出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話:“大師之言,不能不聽,不可再聽。”在李敖看來,胡適的故事描述和總結了一生,非常動人和真實,具有好的指導意義,而既然這一生都說完了,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聽第二遍類似的故事了。
其實,從故事的形態和宣傳模式來說,它的存在實際上並不是以理性為基礎的,也沒有人要求自己所聽到的故事必須有一個準確的出處。可以說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各種故事,有一大半都是不真實、不存在的,或者說傾聽者沒有辦法搞清這些故事的來源,這樣就導致大量的故事成了一種娛樂性或者說教性的文化附屬產品。而以自身經曆為題材的故事,通常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這就像電視台邀請某位奧運冠軍講述自己的經曆一樣,它遠遠要比邀請某個演說家講述奧運冠軍故事更加精彩。
不過,想要把故事講好,並不意味著僅僅說自己的一些陳年往事或者所見所思就行,好的故事還需要注重精挑細選,畢竟一個人每一天經曆的事情就很多,更別說一輩子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不可能全都拿出來說,也不能任意挑選一件事來說。
要想確保自己的經曆能夠吸引人,那麼首先就要選擇一些能夠吸引別人的事情來說。告訴別人今天中午吃了什麼,或者前天早上買了什麼衣服,又或者上周三所做的那些無聊的工作……這些根本毫無意義,對於聽故事的人來說,他們的挑剔是有道理的。而對於講故事的人來說,不可能所有的故事都是精彩絕倫的,不可能所有的經曆都有價值,如果不能找到一些能夠體現自身能力的故事,或者能夠突出個人特色形象的故事,那麼他們所講的故事就是失敗的。
正因為如此,在談到個人經曆並將其加工為故事的時候,需要在各個素材中尋找更好的題材來表達:
——在素材中尋找一個精確的模板:找到那些最能夠定義“我是誰”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僅僅隻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能夠體現出個人的職業、成就、能力、性格、習慣、心態等特征的故事,隻要講述這些故事,別人就可以形成一個大致的印象,比較準確地了解談話者大概的定位。
——在素材中尋找一個更有價值的方向:尋找那些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或者經驗、教訓的故事,弄清楚這些故事對於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所做出的選擇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一類故事通常具有很好的說教意義和指導性,而且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其他人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需要注意的是,個人在描述自己的經曆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的不屈不撓,而不是成功這個結果,一個結果的價值首先來源於創造結果的過程。
——在素材中找到一些有效的資源:尋求故事中的精髓和有價值的那些內容,比如對於那些曾經改變自己的那些事件,可以想辦法提煉出內核,然後運用新的故事形式進行包裝和加工,產生新的宣傳效果和教育意義。
——在素材中找到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尋找那些曾經犯過的錯誤或者體現自身弱點的事件,然後加工成故事,並且大膽地與人分享自己的軟肋和缺陷,告訴別人自己上一次失敗或者哭泣的時間,上一次感到手足無措時的場景,或者告訴別人上一次所犯錯誤產生的嚴重後果。人無完人,一個敢於直麵自身缺點和不足的人,往往能夠引發他人情感上的共鳴。
——在素材中尋找未來生活的經驗:將自己每天幻想的未來進行整理,然後綜合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對整個故事進行完善和豐滿,故事中可以包含個人的期待與擔憂,它們不僅可以體現出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看法,還能起到指示和引導的作用。
——在素材中尋找有意義的回憶:找出那些令自己感到難忘的故事,並挖掘出它們的意義,這些故事可以是成功的片段和失敗的時刻,也可以是一次人生的轉折,或者是一次看起來無關大局,卻帶來內心衝擊的故事。這些有意義的故事能夠更加完整地體現出個人的形象,從而抓住聽眾的眼球。
其實,有關個人經曆的故事並不總是吸引人,關鍵要進行挑選,要善於挖掘那些最適合加工成故事的題材,要找到那些最契合自身特點的題材,隻有進行選擇,才能確保自身的經曆吸引他人的關注。
2 巧妙的角色代入
在故事中,角色的安排和設置非常重要,因為角色會將講故事的人想要傳遞的信息用人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讓聽眾通過這些角色來看到成功或者失敗,並將這些信息和意義聯係到自己身上。
從某些方麵來說,故事中的角色對於聽眾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而這種借鑒很可能會演變成一種替代,簡單來說就是角色的代入感。所謂代入感就是指在或遊戲中讀者或玩家產生一種自己代替了或遊戲之中的人物而產生的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聽眾往往也會自動成為故事中的角色,或者說和角色對號入座。
比如當父親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時,孩子可能會對號入座,更小的孩子可能會將自己當成孔融,並踐行故事中所傳達的長幼有序的家庭倫理觀念;當動物保護者在講述獵殺動物的殘忍時,很多人會設身處地地將動物替代成自己,以此來感受遭受殺生時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可貴;當某個人講述英雄與反派之間的故事時,聽眾也許會認為自己就是英雄。
代入感的產生通常和故事的吸引力息息相關,越是精彩的故事,越能夠吸引聽眾的注意,其中情節的設置非常重要,好的故事情節具有很強的誘導性,聽眾在聽故事時會隨著情節的變化發展而自動進入角色狀態,就好像自己在經曆這些故事情節。
比如在觀看一部好的電影時,觀眾的內心往往會跟著電影劇情的發展而發展,會因為人物角色的潛在危險或不幸遭遇而感到揪心,會因為人物的逆襲而感到暢快淋漓,會隨著人物角色情感的變化而出現情緒上的變化。在看一部精彩的時,精彩的情節往往也會將閱讀者帶進去,閱讀者同樣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表明,個人很容易和電影、中的人物產生情感聯結,甚至出現強烈的代入感,把自己設定為電影中的角色。
講故事同樣會這樣,就像一個人在講述恐怖故事的時候,一旦他對故事的情節做了很好的設置,情感投入也很到位,那麼聽眾就會覺得自己在麵對那些靈異事件。當一個人在講述自己見義勇為的故事時,隨著情節的變化,聽眾會變得義憤填膺,甚至認為自己就是那個見義勇為的英雄。
很多故事會讓聽眾產生英雄夢,或者會讓聽眾感到恐慌,就是因為情節設置太過逼真,讓人真的產生了代入感,而這種參與會讓他們對故事的內容產生更大的興趣,對講故事的人也會更加信任。
產生代入感的另一個因素在於情感優勢,就像前麵提到的大蔥餅一樣,這是一個製造情感刺激和情感聯結的關鍵,因此會產生畫麵感,其實除了增強畫麵感之外,情感的刺激還會產生很強的代入感。比如一個人講述自己從前放牛砍柴的經曆,可能會激起70後、80後的集體回憶,因此整個故事會成為一場共鳴下的回憶。當講故事的人提到一些細節時,聽眾會自動將故事和自己的經曆配對,或者自動將自己放到故事中去,並隨著感情的投入而不斷擴展自己的聯想。在強烈的情感刺激下,聽眾也會自動進入故事,甚至會按照自己的記憶對整個故事進行拓展和補充。
正因為如此,尋找共同的經曆或者記憶往往很重要,一些有著共同生活經曆的人,或者同時代的人,在談到那些具有共同印記的生活時,往往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故事會成為他們回憶生活的載體,他們因此會積極參與到故事當中來。講故事的人既是故事的陳述者,也是故事的主角,而對於聽眾來說,他們既是接受信息的人,同時也可以成為故事中的角色,甚至把自己當成故事的主角。
從這一方麵來說,講故事就是幫助其他人重新找回記憶,讓他們認識到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而從商業的角度來說,這些記憶就是一種情感需求,講故事的人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為了確定自身產品的形象,就會想方設法將產品與過去的記憶連接起來,這也就意味著講故事的人會想辦法幫助客戶或者潛在的消費者進行定位,確保他們能夠了解自己是誰。
一個合格的銷售員出售的是自己的產品,而一個優秀的銷售員出售的是情感、記憶以及理念。就像那些擺地攤賣紅薯的人一樣,如果他們能夠想辦法利用群體記憶來包裝自己的產品,講述一個有著共同記憶符號的故事,那麼將會吸引一大批有過烤紅薯經曆的人的關注,消費者樂於重新喚醒對過去生活的記憶,並且嚐試著替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嚴格來說,代入感很容易出現,隻要某一個故事中的主角或者配角出現時,聽眾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到角色之中,隻不過這種代入感通常都很弱,有時候可能停留在潛意識的層次上,他們甚至會主動將自己和角色進行比對,尋找自己和主角(包括講故事的人)、配角之間的相似點。不過想要提升代入感,就需要依靠精彩的情節和強大的情感力量,情節具有推動和誘導的作用,而情感則產生了最強大的聯想,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對聽眾的思維產生作用。
3 讓聽眾成為故事中的一員
為了向聽眾傳遞價值觀或者某種生活理念,不僅僅需要提升故事的精彩程度,強化信息傳播的技巧,最好讓聽眾參與到故事中來,並成為故事中的一員。這與單純的角色代入完全不同,角色代入是一種心理上的刺激和引導,而成為故事中的一員主要是指讓聽眾成為故事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