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1 / 3)

愛別人之前,留一點點愛給自己,

這是自尊,是自信,是兩個自由的靈魂平等對話的基礎。

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

有一種感情不計較回報,你總希望傾盡所有把最好的給他;有一種情緒叫“他是否開心”,他笑你就笑,他哭你也會很難過;有一種心情是遇見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會想到他,想象他也在時會有怎樣的心情;有一種想念毫無緣由,因為那個人是他,因為你愛他。

你愛他,這愛是許久未見的朋友之間的心靈感應;這愛是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和全部寄托;這愛是戀人之間的情牽意動、無法割舍。你愛他,世上仿佛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事了,你給不了他全世界,但想把你的世界全部都給他。

可是,親愛的,所有的愛隻要僅靠一方付出,就有弊端,單方麵的付出總不會有太完美的結局。總有一天他會厭煩這一切,總有一天他會想要逃離,想去遇見更好的更新鮮的世界。所以,愛別人之前,請先愛自己,讓自己變得豐富有趣,讓你們彼此相互吸引。

還記得那部經典的電影《被嫌棄的鬆子的一生》嗎?麵容姣好的鬆子在情路上從不缺少伴侶,但一直到50歲,她依然是孑然一身,過著獨居的半隔世生活,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後一程,都無人在她身旁。幾年後,人們在郊外的河岸發現了鬆子冰涼的屍體,那年她53歲。可憐的鬆子也許並不缺乏容貌上的吸引力,問題出在她的內心——渴望被愛但又不懂得先愛自己。

一個人渴求關愛和溫暖,這本沒有錯。但在追尋關愛與溫暖的過程中,鬆子總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拋擲出去,付出肉體來緊貼溫暖,降低靈魂來取悅對方,且一次次如此而不知自省。這樣的鬆子真的很難讓人單純地憐惜她。她簡直是將自己當成了一件物品,去換取自己想要的片刻溫暖,而內心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卻降到幾乎為零的地步。這種對自我的輕視,像是在給自己暗示:我毫無價值,我唯有如此才能抓住他人的心。

想想看,一個對自己毫無認同感的女人,如何能讓他人認同她?如果連自己都不好好珍愛自己,別人會真正地愛她嗎?最悲哀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並沒有使鬆子清醒一些,去反省自己的問題在哪兒。靠近換來期望,期望帶來失望,這樣的惡性循環讓鬆子沉淪在感情的濁流裏,漸漸被淹沒。

關於親情,要把愛和正能量傳給下一代,不要把愛變成負擔,所有的困難都要家人一起麵對。

老王是個下崗工人,兒子小王在本市一所藝術學院學美術。老王把小王看作自己全部的希望,總想傾其所有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放過任何能節省的地方,更不會把錢花在自己身上。逢年過節,親戚拜訪時帶來的禮品老王也都給小王留著,舍不得吃。眼看著有些稀罕的食物不能再擱置了,老王打算把這些吃的送去兒子的學校,讓兒子嚐嚐。從家到兒子的學校不算太遠,老王舍不得坐車,騎著結婚時妻子陪嫁的老式自行車去了。

兒子看著風塵仆仆的父親,頭發已經白了一半,兩隻粗糙的手掌不停地搓來搓去,上身的衣袖已經磨得露出了線頭。小王沒有表現出老王想象中興奮的樣子,隻是歎了口氣,紅了眼眶。他說:“爸,別這麼苦著自己,我知道你們愛我,可我不希望因為我讓你和我媽的生活這麼難過。”老王看著兒子複雜的眼神,竟無語凝噎。

老王愛兒子,像天底下所有愛孩子的父母一樣,因為愛,故傾其所有,想把最好的都給他。然而這濃濃的父母愛讓小王感到巨大的壓力,孩子希望父母因為自己的存在感到快樂,而不是因為自己讓父母的生活變得難過。這愛的負擔太重,這愛太深沉。

關於愛情,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付出心甘情願,但在愛他之前,請先愛自己。

小楊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相戀三年的男友提出分手,小楊傷心欲絕,在挽留無果後覺得生活沒有了意義,想要跳樓自殺。所幸她及時被救下來,才避免了一場悲劇。小楊在談及自己這令人擔心的舉動時說:“我那麼全心全意地對他,到底哪裏做得不對了?我對他那麼好,他為什麼要離開?”

小楊提到,戀愛期間她為男友做了很多事。比如因為他說過想要和她一起去看音樂會,小楊就拚命掙錢,把生活費都省下來去買票;因為下雨天給沒帶雨具的男友送傘,自己跌進水坑並因淋雨而感冒;為了能讓男友按時吃早飯,她每天定鬧鍾早起督促他……所有應該男方或者彼此付出的,小楊都一個人做了,她邊說邊流淚,她搞不懂為什麼做了這麼多還是留不住他。她愛他,但是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忘了留一點點用來愛自己。因為失戀想要自殺,連自己都不愛護自己,拿什麼愛別人,又憑什麼要求別人愛你呢?

關於友情,“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我們信誓旦旦地說成為朋友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一天,許久沒聯係的朋友有急事找你借錢,你借給了他你僅有的五千元,他連“謝謝”都沒說,後來不知道是來不及還是忘記還了。朋友聚會時,他提起了上次借錢的事,說另一個朋友借給了他五萬元。你尷尬地笑了笑,沒有說話。你的朋友不知道,你借給他的五千元已是你所有的積蓄,而借給他五萬元的那個朋友剛剛開發了一套樓盤,五萬元對他來說也不算什麼。你想要辯解,可是最終什麼都沒有說,你隻是明白了一個道理: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

愛別人之前,留一點點愛給自己,這是自尊,是自信,是兩個自由的靈魂平等對話的基礎。我真誠地付出了,我也渴望收獲。當我們足夠珍視自己,不為了付出而委屈自己的時候,內心便不再有超出常理的期待。得到了,是驚喜,未得到,也心無怨尤。請記住這句話:“你生而有翼,為何竟願一生匍匐前進,形如蟲蟻?”無論何時,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

所有可以長久持續的努力,都源自真正的熱愛

據說在圖書產業,有些書問世後,讀者可能隻有個位數。至於原因,有的是水平不高,活該如此;有的卻是時運不濟,成為滄海遺珠,它們被淹沒在出版大潮中,逐漸被遺忘。

最近看了本名叫《斯通納》的,應該就是這樣冷清的書。《斯通納》問世於1965年,作者是時任美國丹佛大學英文教授的約翰·威廉斯。主人公威廉·斯通納19世紀末出生在一個偏遠的農場,整本書就在講述他平淡無奇的一生。客觀地評價,這是一本吸引力一般的書,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強烈的衝突,語言也談不上精美。但深深打動我的是斯通納對於一種事物的熱愛,即文學。

斯通納是個地道的農家子弟,原本進入大學時修的是務實的農學,於他而言,這是恰如其分的選擇。但當他第一次接觸文學時,他就知道自己這一生要的是什麼了:“過去從它停留的那片黑暗中出來聚集在一起,死者自動站起來在他眼前複活了;過去和死者流進當下,走進活人中間。 ”

斯通納的一生很單純。他外表冷淡,不善經營人際關係;他與妻子感情疏離;他不知如何和自己深愛的女兒好好相處;他的朋友極少;他工作了四十年依然當不上助理教授;他寫了一部專著,但談不上有何影響。

這個看上去十足平淡的人也有勇氣爆發的時刻,並且都與文學有關。為了維護他心中的文學的純潔,他讓英文係主任勞曼克斯的學生沃爾克在研究生答辯中暴露出作假的醜態;為了追求內心的共鳴,他和女同事發生了婚外情,因為她是能和他討論文學的知音——精神的契合帶來身體的和諧。對於斯納通來說,如果不能為文學付出自己能夠付出的一切,那就意味著一輩子的痛苦與遺憾。

他的摯友馬斯特思這樣評價他:“你覺得這裏有某種東西值得去尋找。其實,你很快就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你會因為失敗而與世隔絕;你不會跟這個世界拚搏,你會任由這個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來,你還躺在這裏納悶,你到底做錯了什麼。因為你總是對這個世界有所期待,而世界沒有那種你期待的東西。你無法麵對這個世界,你又不會與世界搏鬥;因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執了,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安身之地。”

這種態度是大部分平和、理性的人所秉持的,但不付出中邪般的狂熱、癡迷,又怎能稱為真正的熱愛呢?斯通納正是這樣一位瘋狂地癡迷文學的人,為了保護這片園地,他可以忍受一切屈辱。他的熱愛給了他勇氣,這種勇氣自始至終貫穿在他的堅持中。他明白自己生命的價值維係在文學上,並終生將其護在胸口。

世俗的評價無法消解他內心對文學的執著和熱愛,他甚至變成了一個對死亡都毫無懼意的人。他悄悄地成了哲人,那些“遠遠地退縮進生活的序列”中的人應該不會理解這份熱愛的價值。這份熱愛讓他的一生都明亮起來,讓他明白這短暫的一生最值得追求的是什麼。斯通納的一生因堅守與熱愛變得無比透徹與明白,他獲得了永久的充實,打破了人生終將虛無的宿命。

斯通納始終明白自己內心熱愛的是什麼——文學,並且有勇氣堅定地維護它。文學給他帶來一生的充實,給他帶來抵擋世俗庸常的盾牌,給他帶來安放內心的愛情,他確定這就是自己願意為之奮鬥一生的對象。無須諱言,斯納通的一生並不是成功的,以世俗的標準來看,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婚姻失敗,和女兒關係冷漠,對待感情怯懦,事業也平淡無奇。但他的一生始終牢牢地擁抱文學,堅持守衛著它的純潔,並不因怯懦、虛榮、迷茫而有過一絲一毫的放棄和隨波逐流,這正是他的令人動容之處。

而斯通納也正是因為內心對文學之愛的熾烈,才掙脫了自己原本貧瘠的命運,一生致力於成為一名學者,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興趣,轉而孜孜不倦地尋求自我,在這種充實與坦然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就像凡·高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的那樣——“我的內心從未改變……對於我所堅持、信仰和熱愛的,我依然一味地堅持、信仰和熱愛。獲得安寧與撫慰依然是終極目的,追求真理依然是終極途徑,傷痛也依然是獲得救贖的終極情感。”

所有長久持續的努力,都源自內心真正的熱愛。

“勢均力敵”的感情最長久

有句話自問世起便被無數小女生一再引用:“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初讀的確有點動容,大概每個女孩都有過這種情懷吧。但年歲既長,越發覺得不喜歡了,因為它透出的那股濃濃的藤蔓氣息。

什麼是藤蔓氣息呢?舒婷的《致橡樹》說:“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愛情中,是有這樣的情形存在的:愛那個力量遠遠大於自己的人,然後緊緊攀附於他,依賴於他,高枕無憂。這就是藤蔓氣息,或者叫寵物愛情。

其實,兩個人在一起,應該是彼此扶持、互為依靠、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為寄生和依賴。或者說,一段感情能否持久與牢固,很大程度上是兩人之間的博弈,“勢均力敵”者方能走到最後。而所謂的“勢均力敵”,不僅體現在彼此的出身背景上,更體現在兩人的才學、性格、見識和興趣上。

錢鍾書和楊絳令人羨慕不已,而他們之所以能夠不離不棄、相愛多年未變,我想最關鍵的原因是,兩人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勢均力敵”。論家世,兩人都出身於書香門第,門當戶對;論才學,兩人也是不相上下,錢鍾書自是滿腹經綸,楊絳也是精通外文且文字絕佳;最難得的是性格又恰好互補,錢鍾書是孩子心性,完全不通世俗,偏偏楊絳肯照顧他的生活、替他處理世事——最完美的結合莫過於如此了吧:門當戶對,興趣相投,性格互補,說得來話,過得了日子。

他們“勢均力敵”的感情是我們眼裏最好的狀態。他們相親相愛,在最合適的時候遇到最正確的人,然後相互扶持,共度一生。

但也有讓人嗟歎的故事。

王小姐遇見孫先生的時候並不覺得兩個人會有什麼交集。王小姐是從農村來的姑娘,刻苦學習考上大學,畢業之後留在這座城市,到一家知名的公司工作。她第一次看見孫先生的時候是在總裁的辦公室,後來知道孫先生是總裁的兒子,即將上任成為公司總經理。隨著碰麵次數以及工作上的接觸逐漸增多,王小姐在進入公司的第二年接到了孫先生的告白,然而她沒有接受這看似一切都好的緣分。

孫先生問為什麼,是不是他哪裏做得不夠好。王小姐搖了搖頭,很平靜地說:“你哪裏都好,可是我們不合適。我們從小成長的環境不一樣,未來在處理事情的觀點上也一定會有分歧。你可以不看價錢去買各種名牌,我不可以,我逛超市買東西永遠得關心錢包,我辛苦掙來的錢要一分一毛地精打細算……”王小姐說得激動,孫先生似乎聽懂了什麼。所有的感情都要有相互博弈的能力,“勢均力敵”的感情才會真的最長久。

總有那麼多平凡而又普通的姑娘做著灰姑娘的美夢,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意中人像個蓋世英雄一樣腳踩祥雲來迎娶自己。然後呢?在這段不平衡的關係裏,她始終誠惶誠恐、小心翼翼,不敢造次,越來越卑微,甚至不能平等交流,最終疑神疑鬼而惶惶不可終日。這一切,不過是因為在這場戀愛當中他們從來都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