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浮見皇後有口難言,想著皇後畢竟是李禹的姑姑,不願李禹在曾經的上峰麵前丟臉也屬正常,便不再追問。
話題從李禹身上拉回來,兩人正想繼續商討書院之事,景嬤嬤又來傳話,說陛下那邊召皇後和顧浮一塊過去。
皇後問景嬤嬤:“陛下可曾說是什麼事?”
景嬤嬤:“沒說,但奴婢問了來傳旨的小喜子,小喜子說國師帶了一個人入宮麵聖,隨後陛下就讓他來召娘娘了。”
傅硯?
顧浮心裏納罕,跟著皇後一塊去了含涼殿。
含涼殿依靈瑤池而建,宮殿背後是一座巨大的水車,將池子裏的水運送至宮殿頂端,可讓池水順著屋頂鋪設的水渠,自屋簷落下,在宮殿外形成雨簾來達到降溫解暑的目的。
顧浮跟著皇後入內,瞧見禦座之下立著兩個白衣青年。
其中一個自不必說就是傅硯,滿頭的白發用一條緞帶整齊束在腰後,眉目如畫,氣質如仙,光是站著一動不動半句話不說,也能讓人瞧出他身上滿滿的疏離與冷淡。
另一個顧浮沒見過,樣貌也普通,但渾身上下都帶著一股子無害喜慶的意味,叫人很難心生戒備。
看到顧浮跟皇後一塊過來,傅硯臉上的冰寒慢慢消融,並在同顧浮對視後,隨著顧浮一塊微微揚起了嘴角。
司涯雖知道傅硯很喜歡他那未過門的妻子,但親眼目睹傅硯的變化,司涯還是不由得摸起了下巴,嘖嘖稱奇:這還是他那個冷酷無情的小師弟嗎?可別是被人給奪舍了。
不等司涯動手驗證,皇帝便開門見山,將傅硯提出的主意告訴皇後還有顧浮
近來京中異聞諸多,都是傅硯叫人網羅後散播出去的,就是為了初步驗證他的辦法是否可行,最後結果不錯,無論是百姓還是高門,都對類似的傳聞很感興趣,無論信不信,聚一塊都能說上兩嘴,還有越說越離譜的傾向。
於是傅硯就想,何不借鬼神之說,助皇後與顧浮一臂之力,這樣她們既不用拿完全背道而馳的理由給自己的圖謀打掩護,也不用將自己的野心擺在明處,成為眾人攻擊反對的靶子。
不過此事不算小,要想騙過全京城的人,皇後和顧浮同意不夠,還得陛下點頭同意才行,畢竟曆朝曆代涉及鬼神之說的事件,大多都和皇權更迭有關。
例如前朝太.祖起義,追隨者眾,就是因天降大雪,雪融後地麵出現了“神諭”,這才讓前朝太.祖能順理成章,反了前前朝的昏君。
這種把戲本朝的開國皇帝也用過,還用過不止一次,怎麼玄乎怎麼來,硬生生把自己從“反賊”改成了“天命所歸”。
這個辦法皇後和顧浮還真沒想過,心動的同時,也把目光投向禦座,看向最後能拍板的皇帝陛下。
跟忐忑的顧浮不同,皇後知道這件事多半是穩了,不然皇帝不會叫她們過來。
果然皇帝沒有反對。
但不是因為他和皇後一樣對女子學院有所執念,而是他從中發現了可以利用的地方都說奇聞異事,光有“奇聞”怎麼行,自然還得有“異事”發生,才能叫人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