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接觸,越來越多的交談,他們越發感覺誌趣相投,相談甚歡,不久便結拜為兄弟。
劉安邦知道劉半山父親的遭遇後,便邀其來到劉家村居住,一為避難,也為有個十分投緣的兄弟,於是劉半山父親也就改朱姓為劉姓了。
劉安邦家有一女,一子。女兒叫汪晴琴,方才八歲,與劉半山年齡相仿;兒子叫劉成業,五歲左右。
劉半山父親眼見汪晴琴麵目清秀,身材窈窕,雖是年少,可有大富大貴之相,長大之後,如果時機有待,不是皇後,便是妃子。但怎麼看,都是命數不長,難以壽終正寢。
劉安邦十分為難,自己祖輩本就是皇親一族,落得如此下場,再不敢跟宮廷有絲毫聯係,隻想子孫萬代過這樣的平民生活罷了。
祖宗早有祖訓,脫離皇親貴族,過平民生活,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才能保全後代興旺。否則,災難臨頭,滅宗絕代。
於是乎劉安邦要求劉半山父親為其女兒改名,劉半山父親想,此女富貴之命可以改變,但命數天定,無能為力,就看其以後自己的造化了。
也屬無奈,劉安邦應允了。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能夠改變尚就罷了,不能改變,也隻有順其自然。於是劉半山父親將劉安邦之女改姓名為:汪睛琴。改姓的目的,就是將帝王之氣,用洪水衝去,洗盡貴氣,歸於平民。
由於兩家親近,走動較多,汪晴琴從小便常與劉半山一起玩耍,一起上山砍柴,一起打豬草,放牛放羊,兩人又一起在村裏的私塾讀書。汪晴琴聰慧過人,一點就通,深得老師喜愛,劉半山雖然話語不多,天資一般,但也能勉強學懂。
後來,劉家村又來了一戶陳姓人家,聽說也是逃難到此。人們問起其以前是做什麼的時候,總是諱莫如深。
時間久了,人們自然知道,其為一個盜墓者,因盜了一尊帝皇之墓,被官方通緝,走投無路,也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劉家村。
其有一子,叫陳世傑,年齡跟劉半山相仿,也在私塾讀書。陳世傑年少氣盛,讀書不行,可喜歡爭強好勝,想在劉半山他們的一幫小孩中發號施令,常常手叉著腰,氣勢凶凶地喝斥眾人。
他喜歡跟隨汪晴琴與劉半山他們,可常常受到汪晴琴的指責和驅趕。見他一副凶神惡煞般的形象,就夠嚇人。十來歲的小孩,眉骨突出,顴骨很高,嘴巴寬大,個頭不高,可手腳粗壯,眼睛常露凶光,咄咄逼人。
小孩子都敬畏有加,不敢與其玩耍。
後來劉家村又來了一戶李姓人家,其有一女,叫李秋月。李秋月七八歲年紀,眉清目秀,身材姣好,小小年紀,一看便是個美人胚子。
其父是個裁縫,頗知禮數,常常去拜訪劉安邦與劉半山父親,時間久了,關係也十分融洽。
一次酒後失言,便道出自家身世。
李家原姓魯,其父在當地方圓百裏,也算是一個有名的裁縫。一次為省長夫人製作旗袍,色彩豔麗,大方得體,襯出省長夫人嫚妙的身軀,受到眾人喝彩,佳賓豔羨不已,更加突出了夫人高貴的身份。
後被召入省長府上,尊為禦用裁縫,專為省府上下製作服裝,尤其是為省長夫人製作旗袍。
由於李家母親身姿綽約,年輕漂亮,恰好在李家剛出生那年,省長以招其母為奶媽之名,企圖霸占其母。
其父察覺異常,便在一個月星之夜悄然領著妻子與在繈褓中的兒子一同逃之夭夭。後來,省長便以魯裁縫擅離職守,且盜竊其家財物之名追捕他們。到處貼有通緝令,並賞銀千兩。
其父不由得隱姓埋名,以手藝謀生。可是好景不長,省長爪牙遍布全國各地,走到哪裏,時間一久,爪牙便又追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