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裏,本該早已被戰爭舞台所淘汰的構裝作戰單位在這一刻再一次的出現在了戰場上。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疾速飛舞著的身影,雖然體型相較於MS甚至顯得微不足道,可是在這沒有空氣的宇宙空間裏,它們竟然拖曳著蒼藍色的火光,以比起GN-X甚至更快一些的速度穿梭著。
過去,在天人組織進行武力介入的時代,曾經在阿紮迪斯坦的動亂中參加過任務的人員,應該還能認出它們。使用著離子推進器和GN太陽爐兩種動力來源的前掠翼戰機,說是飛舞在戰場上的精靈恐怕也不為過。
一台用著高飽和度的藍白兩色作為塗裝,一台則使用著平淡的灰色,身邊各自環繞著數台淡黃色的,似乎是同一型號的僚機。在自律控製單元或是駕駛艙的位置,那裏卻安置著醒目的橙色有如錘頭一般的控製器。
這便是輕騎兵,由她們下達指令,進行伴飛和協同作戰的無人機係統。而相對於自律控製單元來說都顯得巨大的錘頭狀突起,則是它們最終的殺手鐧。
——由FAF開發的,大威力戰術核彈。
幾乎是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極限的變向和機動,以高度出力狀態運行著的戰機,其視野也是模糊而變幻迅速的。除去優秀的駕駛員或是有天賦者,能夠有效的在這樣的畫麵下不僅不感到眩暈,還能做出判斷和戰鬥的,便隻剩下她們這般的機械知性體了。
輕輕的鎖定提示音響起的同時,各機掛載在機翼上的圓筒一般的裝置便各自脫落了兩個,在尾部核心處的噴口進行了簡短的噴射加速之後,整個圓筒便爆炸開來,釋放出了其中收藏著的短程導彈。
同樣繼承改良自FAF的裝備的集束炸彈,這是第一次展現出它們的力量。在近乎是麵對麵的方向上高速接近的製導爆炸物,不負期望的全部命中了目標的銀白色金屬體,化為了威力驚人的能量爆發。
幾乎是在短短三十秒裏,對於天人兩艦造成了巨大的防衛壓力的ELS群體,變化為了無數宇宙的塵埃。
而這,隻是搭載了全部專屬武器下的,她們的武力的一角。
“這裏是菲特、蕾芙及‘輕騎兵’編隊,前來支援。”隻有聲音的通訊頻道在兩機的駕駛艙中接續,傳來了聲音。
“呼,幫大忙了。”尼爾·狄蘭迪不知是誇張還是真心的大幅度的吐了口氣,這樣感謝道。
“那麼,母艦周邊的防空,能拜托你們嗎?狙擊型的機體,果然還是適合在這裏進行支援。”威靈頓這樣問道。
“了解。那麼我隊會提供對應的支援和觀測引導。”這次回答的是蕾芙。
在接收到了這樣的分工之後,戰機們的武器選擇也發生了變化。原本作為主要輸出手段的集束導彈等武器,被切換到了備用待機狀態,而先前一直處於關機狀態,像是副油箱一樣掛載機腹的武器,現在開始了運作。
從GP係列機體上作為抗激光手段製式塗裝的宇宙世紀特有的技術“臨界半透膜”,在解明了一些類型的生產方式後,被作為強化鐳射機關艙的裝置而被安置進來,使得現在的這一武器,能耗更小而威力略有提升。
所謂臨界半透膜,其原理顧名思義,和大眾所熟知的半透膜大體上是一致的。通過光和電磁波等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這一事實,通過一部分波長的電磁波,而吸收其他波長的電磁波,將其中能量再轉移到透過的電磁波上,從而擁有將特定波長(或波長範圍)的激光和一般的電磁波相互轉化的能力,一方麵可以輕鬆地通過輸入電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來獲得激光,另一方麵也可以將激光吸收,轉化為能量儲存、消耗或以其他形式利用。
這一技術作用在鐳射機關艙的發生部分後,很好的改良了發生部件的能量損耗,提高了激光的同向性和純度,因此起到了提高威力和降低功率的效果。
但是作為其反麵,由於臨界半透膜本身的耐熱性能不算極度優異,因此對於超負荷狀態下的能量輸入上限,便也有了限製——這也是為什麼宇宙世紀的殖民地衛星激光,並不是單個激光器,而是大量的激光發生器組成陣列來工作的原因之一。
青藍色的光,像是線一般纖細虛幻,隨著控製信號的指令而在前方各方向三十度錐形的範圍內變換著發射角度
而那道纖細的青色光線,無論劃過的是多麼大小、或是化成了什麼材質的ELS,都被快速地切分開來,就像是根本沒有強度一般。
雖然這樣的切割由於切口太小,反倒是對於許多ELS來說沒有影響,但是至少可以有效地阻止小型體的接近,並且將之破壞,同時暫時的停止大型ELS的侵蝕進程。
作為以天鵝座作為藍本,搭載了更大威力的光束艦炮的天鵝座,不僅是體量和防禦力上有著與防衛線上除了天人號以外的艦船完全不同的風貌,采用了宇宙世紀一定的技術造就的艦炮,其威力也比這些剛剛開始掌握運用離子光束炮和GN光束炮的艦船要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