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兒看出門道來了,說外麵的泥巴是黃顏色的。小子說是因為幹燥的緣故。她就讓小子把先生帶回來的泥巴放在他的鍋鏟上烘烤一陣,幹了以後,依然是黑顏色的。
“這說明我們這裏地靈人傑呀,土地好肥沃哦。”小子沒心沒肺地笑了。
“你聞一下好不好?”桑葚兒托著芭蕉葉,湊到小子的鼻子下。
到底是廚師,嗅覺特別靈敏,他一聞聞出來味道,說是灶的柴草味道,像是草木灰。
先生這才點頭:“這深山老林四周都是封閉的,哪來這麼多的草木灰呢,為什麼每一塊田地裏都有草木灰呢?”
桑葚兒俏麗的小臉蛋變了顏色:“莫非——”
“還是丫頭聰明,你已經看出來了,的確。”楊先生點了點頭,跟著告訴他們,“凡事首先要多看,這個看就是觀察,隻細細的看,人的五官長著幹什麼的?就是來了解世上萬物,要通過眼觀、耳聞、鼻嗅、口嚐、皮膚接觸,仔仔細細的了解,然後,還要綜合所有材料,多動腦筋,才能得出結論……”
還有這麼多道道子,小子沒耐心聽下去了,卻有不明白之處,拉著他爹問原因,到底得出了什麼結論?先生告訴他們一個令人恐懼的消息,說環形山,就是秦始皇焚書的大坑。
“真的呀?”小子嚇得跳起來了,“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坑?”
楊青藤盡管是推測,但是有理有據。先說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盆地,土地特別肥沃,看了一圈地方,土壤中都有灰燼,那是竹片燒成的灰。然後說,那時候中華大地已經十分遼闊,學術盛行,經典著作很多,諸子百家就是代表。天下諸侯,不用說宮殿裏要用很多房子來裝書,就是文武官員,文人墨客,哪一家沒有沒有車載船量數不清的書籍。秦始皇為了不流失,一定派軍隊到四處搜集,為了統一銷毀,都運到這個地方。燒起來烈焰衝天,不亞於焚燒阿房宮。
小子馬上說:“我曉得了,焚燒之後,竹木灰是最好的肥料,所以這裏土地特別肥,莊稼也長得好。”
“恐怕,還有四百多人屍骨的浸潤……”桑葚兒說得陰惻惻的。
“不會吧——儒生們難道也埋在這裏嗎?”袁小子駭然問道。
“四百多儒生……當然要不了這麼大的坑,但是,要讓他們與書的命運同在,所以,就在盆地的最中心挖坑,將他們一次性活埋……”楊先生悲痛地說,他沒有在任何地方看到這麼詳細的記載,隻是根據考察與猜測。
小子原地一縱跳起來了:“難道,真像桑葚兒說的那樣,鎮子上的人就在四百多個書生的屍骨上生活?”
楊先生不動聲色地說:“我估計,原來的坑可能也沒這麼大,書簡的書魂不散,書生的陰魂不散,不斷膨脹,所以,秦始皇就要用玉璽壓住他們。”
“並非如此吧?”桑葚兒居然反駁老師的話,“秦始皇的玉璽,不會隻刻一個字的。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用和氏璧製作了‘傳國玉璽’,並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史書上麵記載,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體現了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題寫璽文的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哩。”
楊先生不以為忤,說那傳國玉璽是王權的代表,與鎮壓書生的大印不同,四四方方的一顆大印,被稱之為玉璽隻是習慣性的說法,其實這是大石頭做的,用上了秦朝皇帝的姓,一定有深刻的含義,這個謎語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開的。
兩個孩子還在納悶,七長八短問,既然這是大印,怎麼會在上麵建房子呢?
Q根據自己推測,說出了下麵的情況:
一般的大印都朝下,“嬴”字應該看不見的,應該看見的是印把子,到秦統一中國後,天子之印稱為璽,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應該是白大印,典淳平正的繆篆,字體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上麵一定刻著一條龍。但是,如果說那印是應該鎮壓活埋的書生,怎麼會底朝天呢?
兩個孩子並不理解,就是楊先生開始也有些納悶,他推算一陣,分析一陣,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初印麵是朝下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機緣巧合?一定發生了什麼變故?測算那時間,應該是霸王進京的時候,那個時候坑不像這麼大,印也不像這麼大,人為的將它翻過來,是為了辟邪?還是為了解怨氣呢?隻有留待以後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