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布中華》來源:
現在乾朝與協約國衝突的方向,主要是印度和殷洲。
乾朝的將領以前都是國內作戰,像這樣跨越萬裏去打仗,各人都沒有經驗。
大堂內眾人議論紛紛,發表著自己的意見,
高歡等各人議論一陣,微笑道:“怎麼?沒有想法?”
各人對視一眼,李平遠行禮道:“陛下。現在看來我們與協約國交戰,將分為東西兩線。臣以為兩線做戰,必須有個重點,或集中與殷洲,或重點攻擊印度。”
這才是聽君一席話,盛似一席話。
高歡沉吟片刻,“諸位以為朝廷應該把重點放在哪個方向?”
眾將又是一陣議論,黃得功開口道:“陛下,臣以為兩線作戰,對我們不利,朝廷應該看哪個戰場有優勢,哪個戰場危機,集中力量,先擊潰一線,然後再解決另一線的敵軍。如果讓臣來製定計劃,肯定是先重點進攻印度。”
如今高歡的江山已經坐穩,內心對於前朝舊將,便沒了那麼多忌憚。
黃得功離開軍隊多年,在陸軍軍官學堂任教多年,高歡兩年多前,又把他調離學堂,重新帶領一鎮大軍,鎮守在雲南。
高歡道,“哦,說說你的理由。”
黃得功隨即接過張煌言遞過來的木杆,指著印度地區,“臣建議先重點進攻印度的協約國軍隊,是出於三個方麵的考慮。其一是距離,殷洲遙遠,印度相對較近,而且有陸路相連,相對而言朝廷能夠迅速組織軍隊,對西線的協約國軍隊發起攻擊。殷洲則不同,距離太遠,送大軍過去的時間,已經夠朝廷在印度發動一次大會戰了。另外,殷洲距離我們遠,距離協約國集團近,他們能夠源源不斷增援殷洲,戰爭必然不能速決。因此從距離上看,臣建議先取印度。”
“好!”高歡讚歎一聲,其實這一個理由,就已經能夠讓他決斷了,不過高歡還是問道:“另兩個理由是什麼?”
黃得功道:“其二,從戰事的緊急程度而言,殷洲那邊已經斷斷續續打了近十年,我們的力量越打越強,危急程度不如西線。臣參與會議前,看過參軍處提供的軍情簡報,西線莫臥兒帝國加入協約國後,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現在英法艦隊切斷了,朝廷海路對西線的補給,西線的情況就更加危機了。因此臣認為應該先增援西線。”
“朕宣戰後,英法擔心朕支援西線,必定發起猛攻。西線的危機程度,卻是超過東線。”高歡微微頷首,各將也都點了點頭。
黃得功繼續說道:“其三,便是從地緣來考慮。殷洲就算戰敗,協約國短時間內,也無法威脅到大乾本土。如果西線戰敗,那麼協約國將直接威脅烏斯藏和西南,我朝不得不動用大批軍隊,防守西線,屆時對東線的支援,也會半途而廢。因此臣認為,從地緣的角度來說,也應該重點進攻西線。”
高歡滿意點頭,讚歎道:“愛卿不愧是老帥啊!諸位愛卿可有其它見解。”
黃得功在陸軍軍官學堂待了幾年,靜下心來,讀了很多兵書,順便還讀了地理、政治等方麵的書籍,在學堂內吸取了很多知識,見識超過了許多帶兵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