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就表示我已經身在警局了……”

“我必須去自首了,這是我逃脫不掉的責罰……”

“回想一下,我和你的認知已經歲月久遠……”

“……十多年前,是你接受了窮途末路的我,給予了我人生唯一的重生機會……”

“那時的我沒有怕死,但情況比死還嚴重……”

“我是個畫家,卻喪失了最重要的右手的能力,病床上躺著的時候,我已經完全絕望了……”

“我想我除了自殺,已經別無選擇……”

“你出現了,戴著一副老式近視鏡,原本並不在我關注裏的你,持續著慣有的冰冷,默默照顧著我……”

“那些天,我們之間沒有一星半點交流,心靈本已麻木的我,看著你做這一切,忽然想,原來還有這樣的女性啊,生硬而溫柔……”

“你的照顧讓我的世界再次鮮活,我明白了,原本苦惱的男女關係其實很簡單,如果她不貪圖你的相貌、才能,隻是單純而真心實意地關心你,即便你的相貌、才能不在了也不放棄,這才是真正的好……”

“我以前糾結於並不理解的東西,實在可笑……”

“結婚後,十幾年一如既往的夫妻相敬……”

“我曾覺得,這種關係的維持隻是我在報恩……”

“直到你被警方帶走的瞬間,我才產生了巨大的恐慌……”

“我害怕失去你……”

“我想到十多年裏,我還沒有對你進行過一次告白,我沒有對你說過哪怕一次情話,送過一次鮮花,我們沒有外出的蜜月旅行,連兩人一同於湖邊執手散步那樣的時候都很少……”

“所以這算一份遲到的情書吧……”

“阿梅,我愛你……”

偌大的主宅裏,隻有女主人嗚咽的哭泣。

留守在外的女管家也默默掉下了眼淚……

D市公安局甘南區分局,今天氛圍稍微不同於尋常。

因為一個男子主動來自首,說他就是6.18特大死亡案的真凶,而偏偏,他是在押的另一名自首者、凶案家庭存活者田勉文的姨夫。

這種關係,自然引人頗多聯想。

前一個自首者田勉文並不為大多數人心理上認為是罪犯,新的自首者的確認情況,就很引人重視。

所以要正式問訊口供的時候,不但是刑警大隊長王展、北沙區的專案代表組,連甘南分局的李局長都來到監控室了。

他們都想看看,這位自首者樓漢所表述的口供裏的犯案過程,與案情細節會有多大吻合度。

隻有待問訊者,主審警官、記錄員的隔離房間裏,審訊開始了。

“姓名。”

“樓漢。”

然後是年齡性別、與受害者家庭關係之類的常規問題以及警方的一些法律細則。

後麵,才是核心的問答。

“請依據時間、地點等要素,大致闡述一下,你在6.18案件裏的具體犯案經過,在其中,我們會對有疑問的地方加以質問,明白吧。”

“是……6月17晚上8點左右,我獨自一個人來到了田一秀及陳白蓮夫妻的家,即田宅外麵——”

“請等一下,根據不久前警方的登門查訪,你對警方人員說6月17號自晚飯之後就進入家裏的閣樓繪畫,並沒有出去,樓宅員工也無人說看見過你,那麼,當時你是怎麼出去的?”

“我在閣樓窗戶處安裝了一個具備有上下繩索的機關,機關現被我藏在地下室裏,我就是用機關進出的閣樓,窗框上還遺留有磨痕,而樓宅與外界有一條進出的暗道,一入夜我就到那裏用暗道離開了家,這些都可以查。”

“請繼續。”

“……晚8點多我到了田宅外,就找地方潛伏等待。”

“為什麼在那裏潛伏等待,是一開始就存有殺人動機麼?”

“不是,我是為了我的外甥。”

“請說清楚。”

“作為親戚,我了解到妻妹家裏正出現家庭矛盾,經常會吵架,不放心表外甥田勉文的生活環境,所以才在夜裏去監控看看情況。”

“如何監控?”

“觀察窗戶的燈滅狀況,聽聲音動靜,如果異於尋常,或許就是吵架了,那麼我就可以適時介入,給他們打個電話打斷之類……在那一天前,有好幾個夜晚我都去過。”

“你為什麼對田勉文及他的家那麼關心,僅因為親戚關係麼?”

“我和我的妻子都不能生育,勉文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在我們夫妻眼裏,他就形同於我們的親生孩子。”

“了解了……那一夜田宅舉辦公司酒會,你知不知道?”

“知道……所以我一直等到了酒會結束之後,進入了田宅。”

“根據我們的調查,正門攝像頭是在11點30分正式探出起到作用,但攝像頭沒拍到你,你具體在何時進入田宅,走的正門麼?”

“我大概是在11點20幾分的時候,進入田宅的吧,具體沒太注意。”

“怎麼進入?”

“陳白蓮正在院子裏,我是和她一起進去正門的,她開的門,我們一同進去的。”

“慢著,你說是20幾分時和死者陳白蓮一起回到了家裏是麼,那之後她有沒有再出去到院子裏?”

“沒有。”

“有無人再來拜訪?”

“沒有。”

“但根據某個證人供述,在這個時間段裏,其和陳白蓮是在田宅的院子裏短暫見過麵的,你不太可能具備和陳白蓮的完全共處空間吧?”

“警方所指的那個人,是肖盛吧?”

“你知道?”

“當然,我在想辦法調查田家矛盾原因的時候,跟蹤過陳白蓮,尤其通過那些夜在田宅附近的觀察,懷疑田家夫妻矛盾產生有第三者介入的可能因素,所以,我偷偷監控田家,也有查出那個偷情對象是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