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抱負(1 / 2)

二十年代的廣州,空氣中也充滿著革命的熱情,仿佛用一根火柴一點就著似的。趙炎武從圖書館出來,慢慢的走在大街上,不知不覺走到了江邊的公園內,坐在長椅上,想起了周群和孫仲良。趙炎武和他們都是黃埔二期五班的同學,周群參加了青年軍人聯合會,孫仲良卻是孫文研究會的,平時兩人因為觀點不同偶爾也會發生爭執,但由於克製始終保持著同學情誼。昨天是周末,操練剛一結束,周群走到趙炎武身邊悄悄說明天青年軍人聯合會有講座請他參加,本來趙炎武已經答應了,可是剛吃完晚飯的時候,孫仲良也請他參加孫文研究會的活動,時間相同,這下趙炎武為難了。兩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以前趙炎武也都參加過他們的活動,知道雖說大家都加入了國民黨,但兩個團體的內容卻有所不同,所以今天趙炎武請了假,溜到學校附近的圖書館看了大半天的書。

望著河麵,趙炎武突然想起了家,想起了父母和爺爺。趙炎武出生在江南,家裏靠爺爺掙的五六畝水田過日子,雖說不富裕,但也過的去,過年時還能殺個豬,醃醃曬曬吃上大半年。村裏有三四百戶人家,在當地也是大村莊了,連教會都在村裏辦了個小學,村裏人都叫“洋學堂”。因為不用交學費,趙炎武九歲就進了“洋學堂”讀書。農忙時“洋學堂”放學,趙炎武就幫家裏做飯、送飯,揀稻穗或麥穗;農閑時,大家端著晚飯碗,集中在小橋邊,聽法海小先生唱道情,講故事。嶽飛傳、明英烈、顧大麻子和林子文,趙炎武都聽的津津有味,一直幻想著自己成為裏麵的英雄人物,匡扶正義。念了五年小學後,在趙炎武的哀求和小學老師的動員下,爺爺終於咬咬牙同意他到城裏上中學,這樣他成為附近第一個上中學的人,由於開支大了,經常交不起學費就休學一段時間,如此斷斷續續上了三年中學。中學期間爺爺經常對他講鄰村發生的事,說是後麵村裏的楊家,原來在城裏開了幾家米行,發了財回家造房子,由於楊家的少爺好抽大煙,結果後麵的房子還沒造好,前麵的房子已經被債主拆了抵債。造孽呀!造孽呀!多大的一個家,說敗就敗了。看看人家錢鈞,父母早亡,自己爭氣,年紀輕輕就留洋去了,講到這裏爺爺總是非常感歎,要勤儉持家,勤儉持家。趙炎武知道爺爺說的事實,楊家少爺在城裏有時也能看到,一個人破破落落躲在石橋下,這種人趙炎武最看不起;錢鈞——村裏人一直說,每次講到總是翹起大拇指,一幅敬佩的神情。

中學畢業後,趙炎武一直在家,有時到“洋學堂”裏代代課,同學的父親看他成績一直優秀,答應過一兩年後在政府裏幫他找個公差。也就在這一年農閑時,他隨爺爺和父親,駕著小船,支起小帆,一天一夜到了上海。這是他第一次到上海,船停在蘇州河邊,父親留下看船,他和爺爺各背著一袋蘿卜去看爺爺的一個親戚。一路上,看到許許多多的高樓大廈,趙炎武非常激動,爺爺也在一旁不停地嘀咕:娃啊!什麼時候讓爺爺也住住這高樓大廈,爺爺就知足了。趙炎武爽快的答應了,當晚爺孫兩就住在親戚家的“鴿子棚”。第二天,親戚家的小孩帶他到外灘和霞飛路轉了一圈,看到上海的繁華,他非常羨慕,還撿到了幾張報紙,當時沒來得及看,就放進了口袋,準備帶回去看。雖然在上海城裏走了大半天,也舍不得買點東西吃,可是趙炎武一點都不覺得累和餓,反倒是有一些亢奮。

回家的路上,這些報紙被他反複地看,可他仍覺的不夠。一到家,他就到城裏找同學張易家,一邊還書,一邊說起上海的事。同學父親笑嗬嗬地說:“好啊!大上海就是這樣。過幾天我掏錢,讓你們幾個同學再到上海去看看,增加點見識,也好學學上海人,趁年輕抓緊給自己定個目標。”“真的,謝謝叔叔!”趙炎武興奮地答到。“一定。炎武,過了年,你工作可能會有些眉目了,前些日子我和上麵說過了。你放心,叔叔會盡力的。我去上班了,你吃了飯再走啊!”張易的爸爸親切的邊說邊拿包。“謝謝叔叔,叔叔走好。”趙炎武更加興奮了。

果然,在以後的幾個月裏。張易的爸爸出錢讓他們幾個同學坐火車連去了幾次上海。這幾次上海之行,趙炎武收獲不小。從撿到的傳單和報紙中,他們知道了在廣州還有一個孫中山創立的南方革命政府;知道了“三民主義”;知道了革命。這個時候趙炎武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何不去廣州看看呢?趙炎武接下來,就從各個地方拚命借書看,什麼書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