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打斷我的思路好嗎?B國是距離我們最近的鄰國,多年來一直和中國為敵,我當然對它了解很深了。”
“那另一方麵呢?你說吧,我好好聽,再也不會打斷你了,嘻嘻......”芳子在他臂彎裏笑出了聲。
“但另一方麵,由於B國人長期居住在這種狹小而封閉的島國環境中,逐漸在其民族性格中形成了一種島國民族的心態,即‘島國根性’。”
“什麼是‘島國根性’?”芳子抬起頭。
“島國根性是指‘島國特有的視野狹窄而封閉的性格’。其特點是封閉、排斥、狹隘固執、狂傲自大、不甘於生存在狹小的空間,要衝出小島,開拓疆域。有一位名人曾對這種特性做了精辟的概括:B國是國小而強,其人民就亦驕亦淺,充滿著島國根性,好動而急激,偏狹而多疑,加以一直受著狹意的國家主義教育,帝國主義的侵略思想,武力崇拜,差不多成了B國人的第二天性。島國根性主要表現為四種心態:一是自我封閉的心態;二是濃厚的排他意識;三是強烈的危機感;四是狂傲偏執又不安於現狀的性格......。”
“哇!你還一套一套的,這是香港大公報總經理講的吧!”芳子把頭靠在他肩上
“是啊!我認為這種評價是很切合實際的。”
“什麼是自我封閉心態?”
“芳子,你看,四麵環海的地理環境使B國長期處於閉鎖,孤立的狀態。在久遠的古代,由於海上和陸路交通都不發達,B國不僅無法與周邊國家開展交流,就連島內各地之間也很少有交往和貿易的機會。你們的史學家阪本大朗說:島國根性的閉鎖,排他的精神,就是從四麵環海的地理環境產生的,又因島國內部地形的孤立性而變得更為嚴重。在這種封閉孤立的環境中,形成了頑固保守、自卑狹隘、又盲目自信、妄自尊大的國民性格,從而造成自我封閉的心態。”
“嗯,那濃厚的排他意識指什麼?”
“由於B國本身資源不足,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空間有限,人們固守已有的生存空間,對外界產生了濃厚的排他意識。從古到今,這種排他意識已經成為B國民族性格中難以消退的一部分。而在今天作為世界強國之一的B國,在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方麵,卻位居世界之末。B國至今既沒有接受難民的政策,也沒有移民的法律,在B國生活多年的外國人要想加入B國國籍,其審查之嚴格,手續之繁瑣,超過西方任何一個國家。生活在B國的外國人尤其是亞洲人,要想完全融入B國社會是很難的。當個別在B國的華人出現犯罪現象時,B國對我們中國人的歧視感和排斥感急劇上升。說一句實話,B國如若不徹底改變這種排他主義思想,‘國際國家’的設想和目標將永遠難以實現。”
“這點說的很具體,我很讚成你的觀點。親,我們走走吧!”芳子拉起段譽的手站了起來,沿著大街漫無目的的安步當車起來。
“B國不僅國土狹小,資源嚴重短缺,自然災害時常侵襲,而且與外部世界存在著很大的文明落差。這使B國人形成了強烈的危機意識。當身處封閉的地理環境時,如果社會安定,經濟平穩發展,排他意識和危機意識就不會變現得那麼明顯,但一旦封閉的大門或自願或被迫打開,並且外部文明以相當的優勢炫耀於自身時,一個爭強好勝的民族就很容易產生群體危機感。懸殊的文明落差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危機感,激發起不甘落後的民族自尊心,使好強的民族效仿先師,革故鼎新,而好戰的民族則萌生掠奪他人財富之野心。從曆史上來看,你們B國既好強又好戰,兩者兼有之。”段譽拉著芳子的小手邊走邊說。
“我已多年沒有回國,根本不熟悉國內的情況,更沒有研究過我們這個國家的民族曆史,沒想到你對我們B國文化也博大精深,那最後一條呢?”芳子用一種敬服的目光望著他。
“你是說狂傲自大又不安於現狀的性格?芳子,B國耕地缺少,資源貧乏,同時火山不時噴發,地震連連不斷,又常麵臨海嘯,台風的威脅。人們在經受各種自然災害的不斷考驗中,磨煉出吃苦耐勞。勤儉謙恭、頑強堅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但同時又滋生出自卑小氣、頑固不化等痼疾。自卑畸變為狂傲自大、小氣則變為偏狹固執,心態不平衡,盲目狂傲,地理麵積狹小的一個彈丸之國卻敢自稱為‘大帝國’,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狂傲心態的表露。不安於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小國現狀,對外實行掠奪與擴張,以彌補生存不足,具有明顯的外張性特征。B國之所以屢屢對外發動侵略戰爭,與這種島國根性大有關係。”段譽停住腳步,望著一彎新月和半天繁星,感慨萬千,他捧起芳子的臉認真地說:“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根本不想打仗,可B國得寸進尺,屢屢侵我中華,殺我戰士,我們豈能任豺狼橫行。芳子,你是我最愛的人,我已把你視我最親最戀的人,你就是中國人,而不是B國人,我喜歡叫你牡丹,而不喜歡叫你芳子,親愛的,你是否可以答應我,仍然叫牡丹,不要叫‘芳子’這個B國人的名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