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王朝境內,除了王室之外,有五大名門。
六家的共同點是,都有第九境的高手坐鎮。
齊王雖然是公認的北齊第一高手,但其他五大巨頭之間在對待王室的看法上有默契。
雖然彼此之間也常有矛盾,但與王室打交道,經常同進同退,不給齊王各個擊破的機會。
再加上其他有第七、第八境高手坐鎮的門派,大家同氣連枝,一起製衡王族,使得齊王在北齊,遠沒有唐王在東唐那般威勢。
五大名門中,包含兩武兩道一儒。
一儒便是朔風書院。
而兩武則是霧峰同冰火穀。
五大名門當中,嚴格來,就數這兩大武道名門之間,矛盾最深,雙方常有衝突甚至交鋒。
雖然在麵對齊王的時候,大家尚可保持一個鼻孔出氣,但平日裏,經常互不相讓。
栽在長安城的人,主要是北齊王室還霧峰、朔風書院三家子弟。
冰火穀對此,除了震驚於東唐第九境大儒洪曉也栽在長安以外,對自家北齊的人,反而是幸災樂禍想法居多。
同長安之間,冰火穀甚至常有生意往來,是長安東市的熟客。
商婕遊,再加長安城的高品質碧鬆石晶,叫冰火穀終於同意,長期供應息烽鐵給長安城。
當然,這等至寶,他們主要還是緊著自家來。
再加上冰火穀上下馳名四方,猶在烽山之上的鍛造水平,他們並不擔心長安跟自己搶生意。
但問題是,冰火穀上下眾人,並沒有意識到,長安城是個不正常的地方……
張東雲人不在兵器廠,但隻要稍微關照一下,就能讓息烽鐵等原材料,品質大幅上升。
烽山弟子被迫搬遷來龍北郡,背井離鄉,心思肯定黯然。
但此刻,兵器廠中歡呼聲和驚呼聲此起彼伏,交錯不停。
越來越多的烽山弟子,開始將這裏視為福地與寶地。
所有饒幹勁都被調動起來。
工殿聯合兵器廠,不停招工,規模越來越大。
張東雲看著這一幕,麵露笑容。
眼下,先供應自家。
等時間久了,規模大了,一切都上正軌後,就可以開始外銷。
軍火生意的利潤,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世界,都是非常高的。
至於,擔不擔心自己賣出去的東西,反被人拿來打自己?
張城主求之不得啊……
長安城各方麵都蒸蒸日上,不斷邁向正軌。
張城主心情愉悅的同時,東唐王朝那邊的狀況,似乎不太妙。
長安讓東唐上下寢食難安。
東晉王朝則趁機有仇的報仇,一路攻入東唐北部。
因為東唐王朝難以全力迎戰的緣故,他們在北部戰場上節節敗退。
雪上加霜的是,在東晉從北方一刀斬在東唐身上的同時,南邊也出了問題。
東唐王朝地緣上先有劣勢。
東疆七國,它正好處於中央,西有西周,東有東晉,北有北齊,正南是南梁,西南是西楚,東南是南陳。
南梁、西楚沒有動靜。
但東南的南陳王朝,也趁火打劫,向東唐發起攻擊。
東唐王朝一時間呈現腹背受敵的態勢,看起來風雨飄搖,仿佛隨時就要滅國。
然而唐王出人預料。
他單槍匹馬,秘密離京,瞞過所有人獨自南下,整合正在敗湍唐軍,回身一擊。
結果他一戰當場斬殺南陳方麵一個第八境一個第七境兩名高手,更打傷多人,殺得陳軍人仰馬翻。
南陳方麵沒有料到唐王竟敢不理長安威脅,離京南下,結果慘遭迎頭痛擊。
唐王更得勢不饒人,親率大軍乘勝追擊,殺得南陳方麵連重整旗鼓都做不到。
東唐反敗為勝,連戰連捷,南陳則一敗再敗,步步後退。
最後唐王甚至統軍殺入南陳境內,逼得陳王也要禦駕親征後,方才見好就收,退出南陳國境。
在東南北線作戰的東晉王朝,本打算趁虛而入,直撲東唐王都陸陽城。
但他們發現長安城方向沒有動靜後,終於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待唐王重新北上返京之際,東晉一方進攻打得腳步甚至慢下來,隻固守東唐北地幾郡,以防唐王再突然襲擊。
長安沒有伺機而動,叫其他人心裏都泛起嘀咕。
南陳王朝上下都在心中暗罵,隻是長安本就從來沒過會配合出兵,他們此刻也隻能打碎牙往肚裏咽。
但大家對於長安的問題,都開始生出另一種懷疑。
洪曉、李玄念、高錚等人固然是全軍覆沒,但長安似乎也失去主動出擊的念想。
是不是當初那一戰,長安其實也元氣大傷,所以不得不休養生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