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之不及,拋屍於海中,海水變成鮮豔的紅色,浮屍到處都是,數天才散掉,此是後話。此次共殺掉土著男性近1000人,算上戰鬥中死去的千人,土著一共失去男丁近2000人,還有傷者數百。
土著貴族幾乎被殺絕了,土著武士也死傷殆盡,剩下的土著還有恨漢人的,但數量稀少,不足為慮;更多的,是互相仇恨或疑慮,膽氣已破,民氣、凝聚力已散,從此,已經不成其為一個部族。
陳風難受得很,吐了多次,這幾日魚肉吃不進去,僅吃了米飯蔬菜,對劉裕產生的嚴重的看法,一句話“我不想見到你,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天天吵鬧著要回中原。
太史登、陳橫、太史慈就像沒事一樣,還很興奮,帶著士兵們高吼“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有死才能有生,有破才能有立,新的充滿生機的集體,代替落後的固步自封的集體,這是社會發展的潮流。
。。。
清洗已過,濟州猶如白紙,當定立體製。
劉裕設立濟州長,濟州又叫耽羅,故而又稱耽羅長,劉裕自己兼任,秩400石。
設立縣丞二名,秩200石,由陳平、泰姬(泰山)分別擔任,負責島上治民、農業和工商業。
縣尉一人,秩200石,由陳橫擔任,假縣尉一人,秩比200石,薑樂擔任,管理軍隊、治安、壯勇和牛馬、驛站。
設立海軍屯長一人,秩比200石,由吳軒擔任,負責保衛船隻的安全。
其餘吳昊波、範佐坤、石大牛、石小牛、餘彪、金牛兒等皆為屯長、隊率,將流民、江夏蠻、土著中壯丁選出,加以操練。
又令推選流民、江夏蠻、土著中年紀大,有威望、有德行者為三老,識字者為佳,幫助縣長任命的鄉有秩管理鄉村,征收賦稅、糧食,協調糾紛、訴訟。
又挑選漢兵中受傷不得不複員者,任命為亭長、鬥食、佐吏,賞賜妻子、土地,令其定居於濟州島,為統治之基石。
如此從上到下,濟州縣體製已立。
。。。
全部賜田以十五稅一的方式向劉裕交稅;其餘田地為公田,編製民戶在公田勞作,以10稅5的方式向濟州長交稅。
並規定島上的漢人、江夏蠻和土著等每年必須服兵役不少於2個月,未服役者,以糧食代替兵役。
又將土著貴族、貴族武士的宅子分發給諸將和有功的士兵。
濟州長雖然是縣長,但實際上是劉裕私自設立,並不會向皇帝上報,劉裕事實上成為了濟州島的土皇帝,或者說濟州島上最大的地主。
新的體製一建立,從上到下沉浸在獲得的財物、田產中,因而充滿動力,各負其責,自覺運轉起來。劉裕隻需聽聽彙報,協調解決些問題,時常下去看看便可以了。
。。。
這些普通的漢軍將士,很多以前隻是流民和江夏蠻,居無定所,朝不保夕,但在劉裕、太史登帶領下,卻從無產者變為小地主,獲得了正常人需要數年才能獲得的土地和財富。所以個個都稱讚劉裕、太史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