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我見,我征服(1 / 2)

朝鮮縣丞公孫昭30餘歲,本是玄菟人,距離樂浪不遠,出仕10年有餘,曆任小縣縣吏、縣尉、縣丞、縣長,2年前擔任了大縣朝鮮縣的縣丞,秩400石,乃是縣裏的二把手,掌民政、文書、倉庫。他與公孫域有親戚關係,在樂浪和遼東,是典型的地頭蛇無疑。朝鮮縣令、縣尉空缺這些日子,公孫昭兼任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民事、治安、軍事俱在手中,在縣衙中一呼百應,在民間又有公孫域的支持,日子過得逍遙無比。

劉輿擔任樂浪太守,剛剛到任,便以邴原帶行朝鮮縣令,以臧戒代朝鮮縣尉,將公孫昭一肩挑三職務打回二把手的原形。公孫昭有心讓邴原、臧戒二人好看,暗示縣衙小吏們給二人使了不少小絆子,例如檔案找不到,衙門捕快、獄卒不聽指揮,交接工作時不講明白前因後果等等。

邴原本是通經大儒,臧戒雖在泰山郡時官職不高,也是久曆衙門經驗豐富,二人了解情況之後,反倒利用這個機會,挑了幾個刺頭縣吏的錯處,廢黜奸猾之人,提拔勤懇做事者,空缺之位又以青徐之人和縣中賢才補充,不到十日,便將整個衙門收拾的老老實實。

公孫昭發現縣吏們製造的麻煩全無效果,反而折損了不少人,於是這才老老實實,端正心態,幹他的萬年“老二”。

要知道朝鮮是樂浪唯一一個萬戶大縣,且是太守常駐所在,劉輿作為太守,怎麼滴也要將朝鮮縣完全掌握在手,公孫昭的小動作,都在劉輿眼皮底下。劉輿作為上官,太守當過多年,自然清楚官員之間的道道,同僚之間,既是競爭關係,又是合作關係。若是平日,公孫昭弄些小動作,劉輿處於平衡考慮,自然無甚意見,可現在是戰陣時期,後方若不團結,他在前方,如何安心打仗?

為了全麵掌控樂浪郡治朝鮮縣,邴原又生一計,聯合劉裕,建議劉輿以公孫昭為向導,帶領少數樂浪郡兵,與劉裕一起為偏師,求援樂都縣。劉輿聽了這個建議,想都不想,便同意了,隻是交代劉裕,凡事要多問問公孫昭,畢竟公孫昭了解情況;又交代公孫昭,雖然你的官職比劉裕稍微高點,但劉裕做偏師主帥,那是代表我劉輿,你定要好好輔助。

。。。

劉裕、公孫昭等出得朝鮮,沿著列水,既大同江,向東北方向的樂都縣快速行軍。公孫昭心裏正好是一肚子氣,沒處發火,秩400石,比劉裕的300石高,年齡也比劉裕大一輪,如何肯聽命與劉裕這樣一個小兒?就算劉裕自稱是過江龍,他也有心試試劉裕的能耐,看看是龍是蟲。

於是公孫昭授命樂浪士卒挑起與外來士卒的矛盾,打起架來,自己在一旁靜觀其變,樂浪郡兵畢竟也是邊郡之兵,戰力頗強,公孫昭想用驕橫的樂浪兵壓製壓製劉裕的氣焰。

打起架來,情況卻頗有趣。不論是青州兵、丹陽山越、廬江兵還是江夏蠻,都是打過仗的,不是好惹的主,打架一點不輸於樂浪兵。幹了幾次架,樂浪士卒輸多勝少,打架占不到什麼便宜。

一次,雙方士卒又打又吵鬧,傷人頗多,鬧到劉裕麵前。劉裕自然是問明原委,秉公處理,找出雙方首犯,予以重罰。餘者隻是輕罰而已,不僅化解矛盾,還很得將士歡心。

劉裕趁此機會,懲罰領兵的將領的責任,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徐州兵、青州兵帶頭打架的孫觀被打了10棍,另外10棍權且記下,準許他待罪立功。劉裕又說公孫昭是大吏,不好行軍法,就趁機剝奪公孫昭部分權力,將遼東士卒一分兩半。

以一半本地士卒為前軍,由公孫昭率領,美其名曰熟悉向導熟悉地形,就應該走在前麵。五人一小隊曰伍,前軍以伍為單位,相互前後左後間隔些距離,曰“擴大行軍時搜索範圍”;又將另外一半本地士卒分散給各部將領,以增強實力。

重新整軍之後,以泰山的江夏蠻為左翼,吳軒的丹陽兵為右翼,將戰鬥力較弱的金牛兒耽羅土著放在最後,劉裕帶著臧霸、薑樂、孫觀等領中軍,太史慈領200騎兵四散偵查。

漢軍偏師兩千多人,一路翻山越嶺,劉裕一路選拔樂浪士卒中的尖子,作為親兵,或什長伍長,或為斥候。戰爭時代,軍隊是個講本事的地方,有武力,或有智謀,有特長你就是哥,故而幾天之內樂浪兵實力不僅不下降,反而大增,上級對下級的掌控也如使臂指。

。。。

樂浪郡,樂都縣西。

劉裕行了三日,不由感歎列水兩岸富庶,不時指著某處:此處可設一堡壘。此處寬廣,可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