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治學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境也。第一境強調的是做學問要有不怕孤獨、排除萬難的勇氣與決心;第二境強調的是做學問要能夠吃得苦中苦,方得梅花撲鼻香;第三境在情感上有了微妙的變化,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季羨林先生曾提出治學是苦中作樂的差事,並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事我們沒有選擇,不得不做。那麼帶著情緒也是做,開開心心也是做,我們何不以苦為樂,樂在其中呢?”
忙裏偷閑是一種智慧
季羨林先生是語言學家、民族學家、翻譯家、史學家、教育家、佛學家,研究領域涉及宗教、語言、哲學、文學、曆史、經濟等。在語言方麵,除了漢語之外,他還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涉獵俄文、斯拉夫文和阿拉伯文。他的研究專長是冷門的印度古典梵文以及中亞西亞的吐火羅文。
季老的成就令人驚歎,我們不禁要問,他何以有如此多的精力和時間做研究?季老在生活中是不是時刻與書籍打交道?事實上,季老除了做專業研究以外,經常忙裏偷閑,外出散步,靜心冥想,栽種花草,逗弄小動物,而他筆下那些為人稱道的散文,大多來自他忙裏偷閑時。季老認為,忙裏偷閑是一種智慧,不僅保持身體健康,怡情養性,而且能留下許多美好的人生回憶。
在一座寺廟裏,住著一位得道高僧,他有兩個徒弟,都很精明能幹。高僧覺得自己離圓寂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叫來兩位徒弟,對他們說:“我給你們每人一包種子,你們去把它種下,看誰培育出來的花兒最漂亮,我就把衣缽傳給誰。”大徒弟心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培育這些花兒,得到師父的衣缽,於是種下種子以後,索性在旁邊搭了個帳篷,澆水、施肥、鬆土,一天三次。開始花兒發芽的速度確實要比正常的快,但是後來就越長越慢,而且總是一副病怏怏的樣子。大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一場大雨把花兒全部衝走了。
小徒弟找了一塊自己覺得比較適宜的土地種下種子,每天參禪打坐之餘過來看看花兒,但是除了一些他認為必要的澆水、施肥之外,從來不多動這些花兒一下。他的花兒發芽比大徒弟的晚,但是後來越長越茂盛,不久就超過了大徒弟的花。同樣是那場大雨,他的花非但沒有被衝走,反而在雨後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大徒弟想不通,便向師父哭訴:“老天對我不公,我辛辛苦苦種的花兒,結果都被衝走了!”高僧平靜地說:“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隻是你不了解花兒的本性。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不可操之過急,如果違反客觀規律則容易一事無成。我讓你們種花,是想讓你們明白忙裏得閑的道理,參禪打坐是我們的基本功,而你為了得到我的衣缽,竟然連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拋棄了。我們修行之人講究無欲無求、順應自然、安閑適宜,你的得失心太重,不適合我的衣缽。”
誠然,我們做事業、做學問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但是有時候過分執著地追求,反而會“走火入魔”,迷失了自己。忙裏偷閑不是耍滑頭、耍小聰明,而是一種巧妙的智慧、一種愉悅的心態。學會忙裏偷閑的技巧,將使我們的效率更高,心情更好。
開開心心地做學問
季老常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給了學生們很多的啟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教會學生用樂觀的態度去學習。季老說:“同學們,你們可能感覺當學生很辛苦,每天要完成那麼多作業,還要上課,還要聽老師講話。其實,你們不如換個角度,那些喜歡功夫的同學,可以想象做的每一道題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武功的一招一式,你學好了,將來就能成為絕世高手,問鼎巔峰;那些喜歡大房子的同學,可以想象上的每一節課都會變成一磚一瓦,將來能蓋成摩天大樓。”
季老教育學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開開心心做學問,這其中確實有很深的哲理:我們把一個很大很艱難的目標,按照自己的興趣分解成小塊,這樣每做到一步,心裏便會得到很大的欣慰。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並非隻有苦心孤詣才是做學問的態度,開開心心地一樣可以做學問。
《人性的弱點》的作者卡耐基說過:“成功的人懂得欣然接受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須要做的事情,失敗的人卻一味地抱怨自己不喜歡所做的事情。”季老回憶說,自己兒時剛開始對讀書不太喜歡,而且那時候年紀小,正是愛玩的時候,於是常常溜出去。無奈家裏人強迫,隻好埋頭在書桌前讀書,後來學了很多有意思的內容,越來越感覺讀書有趣,竟然漸漸地愛上了讀書。
開開心心地學習研究,是一種原始的推動力,可以讓人有更大的創造力,獲得連自己也無法想象的成就。古希臘有一所雅典學院,大家在一起討論知識,互相辯論,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裏,其樂融融。因此,無數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誕生了,他們共同締造了古希臘文化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