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慈善:道德積累的開端(1 / 2)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發揚,又是道德積累的開端。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一個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宣傳教育,要輿論引導,更要實踐、參與。

什麼是道德?季羨林先生認為,道德是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可以洋洋灑灑寫上一本書。但是簡單說來,道德不僅是一種社會群體意識,更是一種不依靠外力製約的行為規範。這種行為規範十分特殊,與法律條文無關,需要由內心的良知來支撐。道德當中包含了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偽等諸多概念,從古至今都擔負著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重大功能。

季羨林先生說,中國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和大變革的時期,社會穩定是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樣一來,除了法律和行政手段需要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以外,道德就成為社會穩定和發展必不可少的行為規範和調節手段。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慈善是最好的道德風尚,慈善當中既有“仁慈”,也有“善念”,包含了中國傳統道德中“忠信孝悌”的一切準則。

道德倫理下的慈善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中,“倫理”二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展現出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慈善”觀念。所謂的倫理,就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些準則,傳統的儒家講三綱六紀、五種人倫,就是規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係。雖然這種綱常製度當中有許多封建思想,但從根本上來說,倫理關係是以“慈善”為目標的,強調處理好一個人各方麵的社會關係,並且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興盛。

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的倫理道德最講究“仁愛”和“善心”,即往往彰顯人的惻隱之心,同情弱者,譴責霸權,這同西方所倡導的道德迥然不同。在中西文化之中,道德倫理觀念無法等同,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下,中外的文化交往在很多方麵是難以相互理解的。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早年住在歐洲時經常看見小孩子打架,一個孩子十六七歲,另外一個孩子七八歲,結果年紀小的受欺負被打倒在地,痛哭流涕卻無人理會,反倒有一些人對那個大的孩子豎起拇指,誇獎他有勇力。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一定會有很多人責備大孩子,認為他怎麼可以欺負年紀小的呢?但是歐洲人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力量和拳頭是第一位的,不管你年紀大小,隻要能想辦法把別人打倒,就是正當的、應該被鼓勵的。季羨林先生還說,他在歐洲時,見到許多老人的晚年非常可憐淒涼,兒女親人不在身邊,他們的孝道觀念也比較淡薄,往往隻為老人提供財物上的贍養和幫助。

英文中沒有與“孝”同等意思的詞彙,可見西方人對孝道十分陌生。西方的文化從海洋起源,向來崇尚力量、挑戰、刺激和競爭。他們的道德中彰顯真實力量的美感,西方人因“真”而“美”,認為“善”是上帝之能,而不是人間存在的東西。但是中國並非如此,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講究仁善和諧、中庸之道、彬彬有禮,因“善”而“美”,反倒不太在意“真”。而且中國人最講究孝道,兒女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這就是“仁慈”和“善心”的力量所在,在傳統道德倫理下構建起的慈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