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展: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1 / 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個人都能在憂患中激發潛力,衝破窒礙,從而得到提升。人既如是,國家更是如此。新中國發展起來後,有的人卻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好像天下太平後,便可以墊高了枕頭,酣然大睡。看到這種情景,季羨林先生深感憂慮。在這種情況下,他再一次提出“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道理。

重拾憂患意識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國學大家,對於中國曆朝曆代的事跡最為熟知。他曾以唐明皇時代舉例,當時的老百姓在安康富足的生活狀態下,幾乎沒有敵國外患的憂患意識。當人們歡歌起舞,享受著四海升平時,安史之亂爆發,唐明皇倉皇而逃,百姓一下子由享樂陷入到惶恐和困頓之中。

季羨林先生認為,古時的教訓必須被今人所重視,“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也並非虛言。“我們真不得不從內心深處感激我們的古人,他們充滿了辯證思維,顯示了無比的智慧。”《孟子》的訓言就是為了讓今人不忘古人之訓,時時存有憂患意識,如此才能使國家的發展更為穩健,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季羨林先生前半生置身於內憂外患的環境中,切身的感受對他來說最為真實。他留學國外時曾說:“平生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即便在德國法西斯統治的黑暗歲月裏,顛沛流離,食不果腹,他仍然發奮學習。改革開放之後,季老深切感受到了國內的發展形勢,隨著祖國日益強大,沒有敵國入侵,人民的生活也漸漸富足。然而他心中仍懷憂患二字,對強國的欺壓有所警惕。

季老曾說:“據我的觀察和親身體驗,我們憂患意識在衰退,到了快要消失的地步。”“而從國際上來看,原來兩個超級大國隻剩下一個,它已忘乎所以,以國際警察自命,到處揮舞大棒,幹涉別人的內政。”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美機轟炸,這一記轟炸使我們意識到,世界並不和平,外患依舊存在。隻有舉國上下形成一股奮發圖強、同仇敵愾的風氣,才有利於國家的建設與進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安逸享樂是指物質上享受,精神上滿足,這也正是國家穩定繁榮的重要體現。然而,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憂患雖然會給人帶來一些痛苦和不安,但能警醒人們發憤圖強,成為督促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人人都知道,我們生活在安樂當中,就如同青蛙在溫水中一樣,會漸漸喪失反抗力量,而且不可能激發出潛在的各種能力。相反,如果一個人處於適當的壓力和緊迫當中,就會激發出發展和創新的能力,幫助自己在絕境中尋找出路。

曆史上李自成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的最終失敗,都與享受安樂有關。李自成是非常傑出的軍事領袖,被稱為“李闖王”,1644年建立大順政權,推翻了明王朝。他攻入北京稱帝之後,以為天下已定,從此太平,便跟手下一些起義的將領開始享受安樂,過起腐敗的生活。很快吳三桂引清廷入關,李自成一敗塗地,農民起義也宣告失敗。太平天國起義更是如此,將領們定都南京後,一心想著享樂,爭權奪利,奢靡浪費,不思進取,最終被清兵所滅。

優越的物質條件容易消磨意誌,腐蝕精神,使人喪失進取心;而艱苦的環境和坎坷的經曆卻能磨礪心誌,使人勇往直前。因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生隻知貪圖享樂的人,最終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一旦遇到危難之事,就很容易被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