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緣:惜緣不攀緣(1 / 2)

俗語說:“緣由心生,隨遇而安。心無掛礙,一切隨緣。”“緣”是一個神奇的詞語,偶然間的相遇是緣,無意識的邂逅是緣,多年後的重逢亦是緣。緣,猶如一杯清茶被你不經意之間品嚐,溫潤可口;猶如一處美景無意中闖入你的視野,絢麗多姿;猶如一縷陽光照耀你的心房,溫暖可人。珍惜每一次緣分,珍惜每一個命中注定,終有一天,我們會有和季羨林這樣的國學大師一樣的見解——惜緣就是敬畏生命。

惜緣不攀緣

《禪是一支解語花》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雲水隨緣,生命之舟順水推,惜緣不攀緣。”意思是說,如果有緣就珍惜,沒有緣分也莫強求。以隨緣的方式生活,順應命運的安排,以舒適悠閑的心態去麵對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這無疑與季羨林先生的思想不謀而合。

緣分的出現往往在不經意之間,不需要刻意攀緣和尋找。有緣之人和有緣之事時常在刹那間激發人們心底的某些感觸,因而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奇跡。大文豪雨果在創作《巴黎聖母院》的數年前,曾經參觀過這座古老的聖母院,他在鍾樓的陰暗角落裏,發現牆上有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是手刻而成,字母拚寫組成的意思是“命運”。牆麵曆經歲月的侵蝕已不見原來的模樣,而這幾個字母卻仍深深地嵌在石頭裏。這一刻,雨果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命運”一詞點燃了他的創作衝動和激情。他從這些字母符號中找到了蘊藏的宿命和悲劇意義,創作出《巴黎聖母院》,轟動一時。

雨果與《巴黎聖母院》之間的緣分,他沒有刻意去追尋,而是在無意之間觸及的。這些由緣分帶給他的靈感,幻化成一幕幕充滿戲劇性的場景,一個關於愛恨情仇的故事就此產生。在《巴黎聖母院》的結尾有這樣一段寓意深遠的描寫:許多年以後,人們在聖母院的地穴裏發現了一男一女擁抱的骨骼,當人們試圖將他們分開時,屍骨便化為塵土。這也是雨果在緣分和命運中領悟的真理,是對刻在石頭上那幾個希臘字母“命運”的完美詮釋。

“緣分和命運,可信不可信呢?我認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這是季老在《緣分與命運》中樸實無華的描述,這簡單的幾句話蘊含了他在歲月沉澱下的睿智樂觀、隨性自然、沉穩淡定。因為有緣,季羨林先生可以在異國他鄉遇到惺惺相惜之人;因為有緣,他與汪曾祺、金克木並稱“燕園三老”;因為有緣,他的文章多次被選入教科書;因為有緣,他在2006年被冠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美譽;因為有緣,他師從陳寅恪,共譜文學樂章。《緣分與命運》中還道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每個人的“因緣”不可能一樣,“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因此“盡人事而聽天命”是正確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