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大人為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張載所言的這種“兼愛”的思想,得到了季羨林先生的讚同。
季老認為,從天人萬物同一的角度來說,世間萬物都是我們的朋友,世界中的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一起構成了一個整體。在這個大環境中,我們依靠天地自然而生存,周圍的人與我們組成了各種社會關係。一個人若想平安幸福,成功順利,就必須要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人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他人和諧,與世界萬物和睦融洽,推己及人,兼愛聯合,這才是一個智者的生存法則。
物無孤立之理,推己及人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物無孤立之理”,即萬事萬物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貫通的。雖然天、地、人的形態和表現不一,但是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聯係,形成了有機聯係、和諧統一的整體。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社會的一切,都脫離不了自然天地和他人。
正因為如此,一個有德行的人,從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使自己獲得更大的發展。
古時有一個富貴人家冬天重修房子,花錢請來一些工人幹活,這家的夫人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熬上一大鍋熱粥,想著工人們起床後可以喝上一大碗,暖一暖身子。家人很不理解,認為已經付了工錢,何必還要大冷天早早起來給他們熬熱粥呢?
夫人說,雖然他們是花錢請來的工人,但都年紀輕輕的,大冬天出門幹活,家中父母一定惦念,每天早上給他們喝一些熱粥,肚子裏有些熱氣,這樣幹活才不會傷身體。
工人們非常感激夫人,幹活的時候特別認真賣力,絕不偷工減料,用最短的時間幹出了最好的活。
這正是“物無孤立之理”,事物之間都是普遍聯係的,學會設身處地地體會他人的感受,為別人著想,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最後必然會得到回報。世界是一個普遍聯係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係交織起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麵,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相互作用,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這是一個真理。
盡人之性,天人合一
季老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將人和天地之間的聯係進行了明確的闡釋,既體現出中國古人對天地之敬畏,又肯定了人類自身的價值。
《中庸》說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意思是說,隻有至誠仁善的人,才能盡力發揮出他的天賦,讓人的本性到達極致。挖掘自己的潛能和本性,就能了解他人的本性;能了解他人的本性,就能了解萬物的本性;能了解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參與幫助天地萬物的生息孕化;能幫助天地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列,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明代王陽明創立心學,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良知”,所謂的“盡人之性”就是“致良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良知,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失去很多東西,但本性的良知始終伴隨身邊,這也是一個人擁有的最重要的財富。
有一天夜晚,王陽明在家中抓住一名小偷,沒有立刻扭送到衙門去,而是對他進行諄諄教導,大講良知,讓他主動懺悔,承認錯誤。小偷聽王陽明囉嗦了幾個時辰,十分不耐煩,說道:“我是一個賊,來你家偷東西的,你居然跟我講良知。我如果有良知,我就不做賊了。”
王陽明看著小偷說道:“我可以放你走,但是你要把衣服都脫了,光著身子出去,這算是對你的懲罰。”小偷沒辦法,隻得脫了衣服,正要往外走,王陽明攔住他說:“你還剩一條底褲沒脫,全脫光了再走。”小偷見屋子裏外站了很多仆人,男女老少都有,非常尷尬地說道:“把底褲也脫了,這很不好意思吧。”
王陽明哈哈大笑道:“你不是說一個賊沒有良知嗎?這就是你的良知啊!”小偷頓時羞愧難當,當即向王陽明承認了錯誤,並誠心追隨他,成了一名心學弟子。
因此,想要“天人合一”,首先要“盡人之性”,就是從本性出發,做一個仁善至誠之人,一生盡力挖掘良知的潛能,發揮天賦,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並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最終實現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