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生的價值:人生不該浪費在常態之中(1 / 1)

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而言,佛教觀念認為:塵世間,不外乎人的“諸行”。

“行”是一切生滅現象和流變過程,世上沒有什麼是不變的,所以人生可稱為“無常之行”。

季羨林先生說,人生活於世上,不會有永恒的幸福,也不會有永遠的苦難。萬事萬物,終歸於滅,終歸於空。那麼,在無常的觀念中,我們又該如何肯定人生的價值呢?佛陀有言:“人生世間皆由緣起。”每一種存在,都不是偶然的,一切皆依因果之緣而起。因此,人生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生活的常態,而表現在非常態上,能讓自己擺脫常態的困擾,就尋找到了人生的價值。

不要在常態生活中失去價值

根據季羨林先生的觀察,對世上大多數人來說,人生都浪費在常態之中,隨波逐流,既無意義也無價值。這些人不曾考慮哲學問題,當偶爾走運時,手裏拿著大把的鈔票,逛遍美食城,耍點兒權術,弄點兒聰明,甚至一直活在飛揚跋扈、渾渾噩噩的狀態之中。而那些不走運的人,他們或是窮困潦倒,或是自暴自棄,總在怨天尤人。他們的眼睛隻盯著那些生活優越的人,看著別人幸福快樂,自己整日為衣食而憂,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他們從不思考自己生存的意義,更不仔細琢磨自己擅長什麼,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終日忙碌,困於名利的韁繩枷鎖之中,昏沉了一輩子,並不知道為何活著。

如果一個人安於常態,隨大流,不思考,別人做什麼,他也做什麼,那麼這樣的一生很難存在價值和意義。季老一生勤於讀書寫作,在許多方麵都擺脫了常態生活的束縛,很少隨大流做事。他熱愛讀書,喜歡思考和寫作,從不人雲亦雲。他將頭腦中的學識和思想運於筆下,幫助了後學晚輩,啟發了千萬讀者。從年輕到年老,他的讀書、寫作、思考從未停息過,為了避免世俗生活的打擾,他養成了早上四點起床寫作的習慣,他說:“這時候我可以連續三個小時讀書寫作,不必擔心有電話叫我去開會。”

如今許多大學生荒廢光陰青春,上課睡大覺,逃課玩遊戲,季羨林先生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由得感歎此類人的年輕毫無價值。將來他們進入工作崗位,也很容易流入世俗的奔忙當中,忙時抱怨叢生,閑時家長裏短,娛樂遊戲,吃喝閑逛,從不反思,無所事事,度過毫無意義的中年時代。大半生都是這樣度過,指望老年時能思考人生,就更是天方夜譚。

季老也常自稱是芸芸眾生的一員,有時難免渾噩度日,這說明在很多時候,自己並不比別人高一等。但他又說道:“我對人生有一些想法,動過一點腦筋,而且自認這些想法是有點道理的。”思考過自己的人生,擺脫常態生活中的憂慮,跳出常態的圈子和困擾,就會做出一點與眾不同的事情,人生價值也就創造出來了。

人生價值是人與動物的區別

季羨林先生說,在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每代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任務,若說人生有價值,其價值就體現在這裏。革命戰爭時期,人的價值是拋頭顱灑熱血來建立新的國家,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指的就是這種人。但是在和平時期,有些人習慣了渾渾噩噩過日子,很少思考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更缺少為世界創造價值的責任感,總以為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人生都是大人物該實現的,普通人就應該吃喝拉撒睡,衣食無憂,有點存款,一輩子就算活得有價值了。

但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並不是人類該有的,因為肉體的享受不是人類的最高享受,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雞豚狗彘也都共有。一個人跟一隻豬或者一條狗的區別在哪裏?就在於人有夢想,懂得思考和計劃,有精神力量,能創造出真善美的活動,能實現個人的價值,如果沒有這些,隻是為了填飽肚子,繁育後代,那與動物並無本質區別。

人類所追求的東西,或為溫飽,或為德行,或為理想,或為責任,正所謂“從其大體者為大人,從其小體者為小人”。人生價值的體現在於對個人潛能的挖掘,對世界所作出的貢獻。因為人類最上乘的能力是精神力量,是可以思考和選擇的能力。正因為如此,人類的心靈可以享受到真善美三種價值。

季老認為,學問、文學、藝術、哲學、道德都是人類心靈創造的上乘產物,可以在真善美方麵達到最高境界,人們在其中能夠享受到幸福的體驗,從而看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因而,我們的生活是否豐富,是否有價值,可以從心靈或精神方麵的努力來看。一個人倘若隻知道衣食溫飽,從不反省,從不思考,從不追求真善美的創造和享受,那麼他就談不上有人生價值,隻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

當今社會,眾多人被“物質的舒適”觀念所迷惑,大家都爭著去拜“財神”,這種“財神”的物質追求也就籠罩了一切,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牢記,真正的人生價值表現在非常態上。當我們擺脫了生活常態的束縛,積極思考人生,實踐人生,給自己確定一生的使命,尋求終身理想,也就找到了真正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