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扇子上的文字(1 / 3)

在李華的爺爺參加了八路後,李華的父親就在李華奶奶的保護下一路討飯逃到了現在住的這個小山村。

李華的奶奶是一位小家碧玉,識文斷字,如果是一偉岸丈夫必是人中俊傑。雖說生活很苦可李華的父親卻是受到了少見的極好的教育,直到解放後第一次收完麥子立刻返回到了老家,李華的奶奶一直等到李華的爺爺省親回來。

要說李華的奶奶可真了不起,這個女人用自已的堅強和不屈的精神硬是感動了李華的爺爺,而且日久物是人非,原村上的長幼老少又多死於戰亂,親戚寡朋友稀,所以李華一家商議後又回到了這個小小的山村了,也算是移民改長住了。

李華的父親人們都叫他李二蛋,是一個教師,在鄉上的中學教授初中的語文。

當時因李華的奶奶的身份本就屬於出身不好且李華的父親為臭老九係列,故其一直不得誌,幾次大的人事調動均與之無緣。隻好埋頭鑽研、刻苦學習,成了縣裏少有的優秀教師,多次被嘉獎,人氣甚旺,曾有高層公子公主非他教不入其班不讀書之傳聞。

村民們聽之當笑料耳,李華父親的名字也不禁四方傳播,由此名聲漸達於外域。

李華的父親從小四書五經地學起來,詩詞歌賦無不精曉,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在縣裏可算得上是大家了。

每到逢年過節時,總是有許多的各種尾巴吐著黑煙的五顏六色的漂亮的小轎車停在李華家的院子前。來的人誠誠懇懇,提著大兜小袋的物事;回的人喜笑顏開,手裏捧著幾張薄薄的紙,真是喜鵲東來,名聲在外。

當李華的爺爺隨大部隊去收複新疆時,李華的父親已經十多歲了。當李華的爺爺複員時,李華的父親就成了親,娶了縣上有名的一個才女。

據說李華的父親成親時,四鄉來賀者眾,高棚遮道流水席直落五日才休。從縣裏來的大廚走時已累得是被村民抬上的車,領導們的小車堵塞村道兩日方通,兩口甚是恩愛。

不久,一場文化風暴席卷全國,小小的山村也未能避讓的半分,村裏的有點身份的人全都又被捉去參加一次大的批鬥會。聽老人言被捉去的人是戴了一種用白紙自製的用墨汁寫著名字的高帽、掛著書寫著罪行的黑牌子赤著腳一直走到縣上,參加了縣裏的階級鬥爭大會。

縣裏的那位當初是遊擊隊長堅決抗日的老縣長自盡,據說他死的時候一連下了十天的大雨,倒了許多的房屋,真有種山崩地裂的樣子。

李華的爺爺被關了起來,據說是因為他侵占了國家的財產與人民為敵,而財產就是那一把小小的折扇。

李華的父親為了救李華的爺爺,又擋不住李華奶奶的強烈要求,連夜用一把舊舊的折扇趕製了一把古色古香的折扇,把上麵的文學硬是一個不少地照描了一遍,用李華媽媽的說法是那就是真的,趕緊送給了縣裏的文物部門,李華的爺爺才被放了出來,人已經不行了,回到家中時隻有出的氣沒有進的音。

當李家一家人為李華的爺爺準備後事的時候,來了一個老道,用一把亮亮的小針硬是把他從死亡線上拽了回來,怎的一條腿怎麼也不太聽使喚了,走起路來一搖三擺,不久李華奶奶病逝。

李華的父親當初把扇子上描了一遍後,徹底地迷上了這種神鬼莫測的古老的文字,動用了縣裏的所有的關係,開始了他的翻譯生涯,經常性的在一盞豆油燈的照耀下送走滿天的星辰。

據老人說李華的父親的工資非常的低,每個月隻有幾元錢,可就這樣,還每月不低於一半的投入去買書、買資料,有時有一點線索,會徒步行走幾百裏路,是縣城、省裏的圖書資料部門最常見的客人。

李華的父親利用每年他的兩個假期去更遠的地方拜會一些更了不起的人物,用現在的話說,不久後他成了一名標準的古文字專家,還收到了國家一些專業研討會的邀請,參加過一些大型的有關中國古文化的具體的研究工作。

李華父親全身心的投入使李家的生活徹底地淪入了社會的最底層,當時村中百姓的生活可用清貧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