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寧錦防線(2 / 2)

孫承宗遼東經略四年,以練兵、修城為己任,步步為營,漸漸推進,遣將分據錦州、鬆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天啟五年,袁崇煥又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裏,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

寧遠、錦州的意義在於控製住了幾百裏土地,使建奴不能用這些地來生產糧食,這樣雖然大大增加了大明朝的經濟軍事負擔,但同樣也大大縮小了建奴的勢力範圍,減少了其糧食產量同時又有力牽製住了建奴,使其無法從容地對朝鮮、毛文龍部以及蒙古諸部下手。

其有好的一麵,自然就有壞的一麵,壞的一麵就是袁崇煥花了巨資先後兩次修築錦州,把錦州修成一條鄭國渠似的巨坑,擅殺毛文龍導致了建奴沒有牽製,如此一來,寧錦防線便失去作用,建奴於祟禎二年已巳年,繞道蒙古。大規模入塞,對方靈活應用,就讓這一條讓大明朝耗費了無數的金銀修處的防線變成了一條沒有用的防線。

劉布就把他稱之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至於別人在想,什麼叫馬其諾防線,劉布他也隻是笑笑而已,沒有進一步的進行解釋。

但是毫不令人懷疑的就是,朝廷在這裏修複了這一條防線以後,確實是令朝廷本來就緊張的經費支出,更加的緊張了,但是其又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建奴知道如果進攻這一係列防線的話,會令他們頭破血流,那他就寧願走遠路,繞過了它,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而且就當年的建奴而言,當年的寧錦防線修出來的同時也就是他們另有要事處理。

所守之城,即為信地,專責其成。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信守不渝,死生與共。”的關寧錦防線,嚴密封鎖了建奴對於關內戰略物資的掠奪,讓建奴一度陷入缺糧的困境。

剛剛繼承汗位的皇太極為打破這一僵局,趁著朝鮮國政局混亂的當口,毅然決定對朝鮮發動軍事行動,並取得了絕對性勝利。

皇太極之所以能夠在老奴駕崩以後,成為建奴的第二任國主,並不是老奴的刻意安排,而是在三大貝勒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絕對支持下才險勝登上汗位的!當然,三大貝勒對於皇太極的支持也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為了繼續延續老奴時期的四大貝勒參議國政的政治製度。

所以皇太極即位之初,為了穩定政局,穩固汗權,不得不施行三大貝勒共同麵南而坐、共理國政的政治製度。

但野心勃勃的皇太極一心想要實現汗權集中,消除三大貝勒對於自身權威的挑戰和影響,所以他決定利用軍事行動的機會查看三大貝勒對於自己的忠心,或者通過軍事行動來借機剪除敵對勢力。

另外,因為皇太極繼承汗位的特殊性,他對建奴的掌握並不穩固,而且在關寧錦防線的封鎖下,建奴內部已經出現了不穩定、不和諧的情形。所以,皇太極也急需要一場大型戰爭來增加政權內部的凝聚力和團結向心力,出於自身實力的考慮,皇太極隻得向戰火對準實力較弱的朝鮮國和蒙古諸部。

在寧錦防線建立的時候,確實是擋住了建奴的兵鋒,但同時也都讓建奴他騰出手來做一些他們以前沒有空做的事情,比如說收服蒙古,比如說收拾朝鮮,在寧錦方向屹立不倒的這十幾年,也意味著大明放棄了關外的戰略主動,任由建奴在關外的大地上縱橫馳聘,稱霸一方,打服了朝鮮。打服了蒙古,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霸主。

而新任的建奴奴大汗皇太極也利用這段時間鞏固了內外的權力,使得自己大權在握,變得空前的強大,所以如果從這方麵來說,寧錦防線他所做的並沒有表麵吹噓的那麼大,而且它卻耗空了大明國庫的銀兩,它所需要的支出,接近了九邊的七成,這可是讓其他的地方經費短缺,其他地方經費短缺,就讓其他的地方士兵們吃不飽,經常嘩變,沒心思打仗了。

https://www.biqiuge8.com/book/35130328/615284141.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