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政策有變(2 / 2)

這官乃是真心的不好當,打不贏敵人,擔心會被皇帝砍了腦袋,也擔心會被敵人砍了腦袋,就算是打贏了,也都擔心皇帝會過橋抽板,卸磨殺驢,把他們給滅了。

洪承疇和楊旭昌,因為他們一直都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才會臭味相投,一拍即合,雙方一個眼神,馬上就勾結在了一起。

他們兩個私下裏秘會,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不想走上功高震主,鳥盡弓藏的結局,最終就必須把自己的軍權掌握在手。

同時也都必須向皇帝要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自己努力以後所獲得的報酬,也算是自己的保命符。

他們認為,如果事成之後,交出兵權,很即使保得住自己的富貴,也保不住子孫的富貴,最好的方法就是仿效雲南沐家,掌握兵權,鎮守一方,藩屏大明,聽調不聽宣,可以確保自己的富貴之餘,自己子孫的萬代富貴也可保,這才值得為之努力。

所以他們認為,可以要這個職務,可以向皇帝要更多,隻要他們聯合起來,要的東西就可以更多。

當然他們也不能明著來要,否則隻怕會招來另外一條罪名了,這便是要挾皇上,勒索朝廷。

如果是朝廷自己肯給的這就不同了。

所以在他們兩個私下串聯以後,他們馬上就答應了皇帝的使者,表示會尊重朝廷的決定,以最快的速度,組建起一支新的大軍,將最遲會在半個月之內就出發,攻擊濟南,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就攻下濟南,滅掉劉遠橋。

使者等了兩天,都等到心急如焚,等到不耐煩了,終於等到兩位大帥的答複,這可是令他們十分高興,如獲至寶,馬上就高高興興的返回了北京城,向皇帝複命。

至於六百裏加急派出的使者,前往濟寧前線,麵見朱燮元的使者,朱燮元才剛剛看到這一條詔令,他就十分的憤怒,他破口大罵:“哪個龜兒子想出的這樣的主意?”

使者十分的尷尬,他說道:“這樣的詔令,自然是出自於皇上之手,他是想厚賞功臣,讓諸位努力賣命,剿滅反賊。”

朱燮元為人十分剛烈,朝中的人,他都敢罵,唯獨罵皇上是有點過分,他不敢罵皇上,所以馬上就說道:“這是哪個龜兒子教唆皇帝所做的,是周延瑜還是薛觀國,都不是什麼好人?”

在朱燮元的眼裏,這樣的詣意,其實是有些誅心,身為大明的臣子,深受皇恩,為朝廷效力,就是理所當然之事,就算是為朝廷死,也都是理所當然,朝廷居然提出裂土封疆之建議,這應該這是有點誅心了。

自古立下大功勞者,如果不是光榮隱退,就是功高震主,鳥盡弓藏,不是學張良瀟灑的全身而退,就是落得韓信被剁成肉醬的下場。

作為皇帝,居然被迫向臣子下了這樣一條協議,這可不是什麼好的征兆,現在有求於臣子,自然是萬事好商量,等有朝一日,皇帝想起今日恥辱之事,隻怕會興起報仇之心,他朱燮元是活不到那個時候的了,但是他的兒子還在,還會有子孫,這將置子孫何地?又會令自己身後之名於何地?

所以他才會十分氣憤。

朱燮元痛罵朝中大員,使者可是不敢像他這般,隻能夠說好說歹,兩邊都說好話。

朱燮元他也為此而頭痛朝中,這樣的計策,其實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一旦圍攻濟南進展不力,很容易就會造成崩潰和失敗,大好的局麵,就會毀於一旦,就是想回來,現在的局麵都不行。

但是朝廷的朝中諸公,就是如此的思維,如此的鼠目寸光,偏偏就是急於求成,認為敵人可以欺負,可輕易的就打敗消滅。

華夏軍不是任由他們宰割的綿羊,而是他們拚死拚盡全力去拚搏,也都未必能夠收拾的猛虎,這樣的人,你居然朝三暮四的製定戰策,以為就可以輕易對付,這是取死之道。

但是皇帝也都把他逼到了牆角,朱燮元也都明白皇帝他們的立場和想法。

那就是真心沒有錢了,沒有錢,仗就打不下去,像他們現在這般打消耗戰,也都不是萬全之策。

萬一有朝一日,他們在這些外圍城市,也都是久攻不下,華夏軍大舉反撲,他們終究還是會迎來兵敗身亡之局。

然而生存在世上,本來就是十分艱難之事,不存在什麼可以不勞而獲,輕易而舉,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冒險,要付出代價的,現在居然有人認為,可以有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不是坑死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