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以和為貴(2 / 2)

到了此時,福王朱常洵他才是真正的放下心來,他就在感歎:“劉遠橋果然是一個辦大事的人,他的胸襟氣度,無人能比。”

在福王的眼裏麵,此時在大明都已經滅亡的情況下,如果還能夠保住曆代的皇陵,也算是保住了朱家最後的一點顏麵,至於說丟了天下的仇恨,這一點還真是不恨。

要恨的話,在當年他被逐出京城,去洛陽就藩的時候,就已經恨夠了,同時朱家由一個放牛娃坐上了天下,那是因緣聚會。

現在朱家都成了當年他們所要推翻的那一種人,丟了天下,也都不是什麼意外之情,倒是劉遠橋念及幾分香火之情,許諾不會允許傷害大明的宗室,也都不會對他們趕盡殺絕,還保存了他們的皇陵,保存了大明在世上最後的一絲記憶,所以接下聖旨的那一刻,朱常洵他內心是充滿了感激之情,連呼劉遠橋三聲萬歲,也就是出自於真情實意。

原本他以為劉遠橋花了大價錢,引入他北上,讓他當傀儡,讓他當粉飾太平的門麵,肯定會召見他,誰知道劉遠橋比較類似,沒有召見於他,但是卻給出了高出他預算的好處,這令他十分的開心。

在進入了華夏軍管控區以後,就連朱常洵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沒有在河南那一種兵臨城下的感覺。

雖然他們不時的在路上看見一對對的軍隊往前線開拔,這是要打仗的節奏,但是當地的老百姓,大多數都已經開始進行翻土,準備耕種了。

雖然已經錯過了春耕,而秋料又沒有開始,但是許多人還是嚐試著往地裏麵種下的一些種子,看能不能獲得一些收成。

而且在河南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餓夫遍地,到處都是流民,到處都是要飯的,但是在華夏軍管控地盤以後,就很少出現這些場麵,雖然也有一些要飯的,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為主,不像河南,隨時可見都是青壯流民。

用他長史李滄海的一句話來說,這就是這些流民要麼就是讓華夏軍害了,要麼就是讓他們集中管控起來。

據華夏軍官方的報道,他們在各地建立了無數的生產建設兵團,他們這些所謂的生產建設兵團,選擇一些無人的荒野之地,進行開墾,也都接管了許多前朝貪官汙吏的土地,用於耕種,他們就相當於大明官府和皇族的佃農。

在皇族的田莊裏麵耕田種地,所獲得的錢糧,當然是東家的,但是也會發放一部分給他們,許多人都樂意加入這種生產建設兵團。

可以這般講,在大明控製的許多地方,還在進行緊急的備戰,但在華夏軍所控製的地方,他們已經開始戰後的恢複了。

所以福王他才會感歎,朱燮元他憑什麼跟劉遠橋鬥?人家可是比你高明多了,你現在隻會向這些富戶鄉紳下手,卻不知道發動更多的民眾去耕田種地。

你向鄉紳們下手,獲得糧響,就相當於向油缸裏麵取油,可解一時之需,但終究會有用盡油的一天,到了那一天的時候,且看你怎麼辦。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不願意跟朱燮元同流合汙,而是遠離這一幫心懷大誌的人。

倒是福王他認為,如果自己能夠當上這大明奉祀官,看好祖先留下來的十幾處皇陵,這對他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至少可以讓後世的人知道,這個世上還有一個大明,也都可以真實的讓人知道,大明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有一樣,是福王他所不知道的,封他為大明奉祀官,其實是出自於劉布的一個想法。

劉布的想法,是打造一個大明曆史博物館,主要像後世的人,以相對公平的角度,展示一下前朝大明的曆史,說白了就是要把十三陵和南京的孝陵,都作為曆史博物館,收藏朱明朝的一些文物,一些曆史。

當然他們這樣子做,也是展現他們仁義的一麵,曆朝曆代,對於前朝的勢力,都是趕盡殺絕,而他們華夏軍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點,令大家以一種和氣收場的方式收場。

而不是咄咄逼人,讓天下的人都看到他們仁義和氣的一麵。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無論是劉遠橋還是劉布,都在大明朝當過官,他們集團內部,大多數的人,也都在大明當過官,全盤否認大明,是不可能的,隻能夠出此下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