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國已經損失不起這麼多人了,這樣的仗,是不敢打了,自從在朝陽地區交了幾次手以後,他們再也不敢在野外跟華夏軍的主力展開決戰,因為這就意味著大量的損失。
現在最為慘的就是,他們損失了一個人,根本就得不到補充,那是因為整個關外大地,各族的人民,都已經不看好建州了,不會跟他們合作,不會跟他們做生意,甚至還會主動的攻擊他們。
華夏軍可是許下的極其高的賞錢,那就是砍下了一個建奴的人頭,就可以獲得四十兩銀子或者是同等價值的藥品糧食。
這建奴的人頭,就相當於移動的財寶,以致許多關外的部落牧民,他們以獵殺建奴人為生。
以前他們每次損失人手以後,就會派兵前往白山黑水之間,去捉生女真補充。
但是現在的生女真人,都已經開始害怕跟他們進行合作,並且知道建奴的人頭值錢。
不等他們來主動的襲擊生女真部落,反而他們攻擊建奴的村莊,襲擊他們的部落,這令他們鶴唳風聲,草木皆兵,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的地步。
其實華夏帝國是對後金國實行的極其嚴厲的封鎖政策,在其封鎖之下,後金國再也沒有辦法從華夏帝國境內,獲得物資的補充,得不到一塊鐵,一顆糧食,有錢都買不到,也沒人敢賣給他們。
以前還有蒙古部落的人,總是這些東西賣給建奴,因為這可以輕易的獲得極大的利潤。
但是自從華夏帝國攻破了察哈爾部落,踏平了白城以後,草原上的部落,對華夏帝國是畏懼萬分。
華夏帝國痛恨和敵對一切向建奴輸送物資的人,把這定為死罪,不論對方是誰,隻要把糧食和布匹等物品到賣給建奴,就是華夏帝國的敵人,不可原諒,不會接受其投降。
在這種策略之下,真的是沒有人敢賣東西給建奴,讓他們沒有辦法從外麵獲得任何的補充。
其不知不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這樣子的局麵,令他們處處受敵,四麵楚歌。
華夏軍數路大軍,步步逼近,他們穩步的推進,所到之處,將建奴在當地的勢力,連根的拔起,這裏可算是建奴的主場,他們主場作戰,而華夏軍則是勞師遠征,但是建奴在對上華夏軍的時候,可是沒有占上任何的便宜,處處的被動,處處的挨打。
麵對逐步推進的華夏軍團,建奴高層小廟失火--慌了神。
本來皇太極他在後金國之中,乃是大權獨攬的,但是當他打敗了一係列的大戰以後,再也沒有底氣,再也沒有權利敢乾綱獨斷了,而是把權力,分享了其他的各大貝勒。
這是來自於下層建奴們的渴望,他們認為,恢複開國之初時的那種四貝勒輔國,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做法,才是最好的,麵對這種趨勢,皇太極也無可奈何。
因為他現在也知道,現在就是生死關頭,如果不能夠打退敵人,他們爭到了再多的權利,也都沒有用,在華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就會家破人亡,一無所有。
華夏軍對待他們的政策,極其的殘酷,不留餘地。
這令他們也都不心存幻想,也讓他們知道,除了拚死一戰,別無選擇。
其實華夏軍隊對建奴的政策,也不算是特別的殘忍,這其實跟後金軍隊對付大明人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差不多。
想當年,後軍國的馬隊所到之處,城市變為了廢墟,村莊變為了荒野,平民百姓,不是被殺死,就變成了奴隸。
隻是現在以彼之技,還施彼身,現在遭殃的是建奴而已。
雖然他們還占領了半個遼東地區,這還是遼東的核心和關鍵之處,但是卻給不到他們任何的安全感和優勢。
這一片土地,雖然十分的遼闊寬廣,十分適合他們打遊擊戰和運動戰。
但是在對上這些華夏區的時候,他們沒占任何便宜,而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
一係列的“勝利”以後,斬下華夏軍上萬首級,他們退至沈陽。
而敵人的大軍,泰山壓卵一般的推進過來,所有的建奴人都知道一點,華夏軍大軍推進至沈陽這裏,就是他們丟失這一塊土地之時。
這令他們十分的驚恐和害怕,連夜的召開的緊急的會議,共商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