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許多皇朝裏麵,對於前朝的臣子,趕盡殺絕,完全不同,華夏帝國也都完全的繼承了大明帝國的霸業,認為大明帝國的所有權力和領土,都是他們的,是屬於他們的,必須拿回來,所以對於叛逆的建奴,他們就非常的憤怒,非常的生氣。
這也是要樹立一個樣板,樹立一個典型,給其他那些敢於冒險,敢於造反的人一個警省,沒人可以造反,誰人敢亂來,就是畜牲,這是沒有任何的人情可講。
因為這樣子的政策,是劉遠橋親自製定的,朝中無人反對,也無人敢反對,所以對建奴的政策就是定了。
雖然他們會因此而花上許多的錢糧,很多人覺得不值,但是劉遠橋他認為,有些事情,不是錢可以衡量的,如果造反的人,都不加以懲罰,人們爭相效仿,這又應該如何是好?
當然如果有人敢質問劉遠橋你也是造反起家的,憑什麼就看不起別人?
這一個人,肯定會被劉遠橋殺死,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劉遠橋他是造反起家,卻是不會允許任何一個人提到這一點。
而且他還命令他的政府部門,對天下所有的文人,都下了同樣的指令,誰人在寫書或者是出版書,提到華夏帝國的來曆的時候,必須是:前朝壓迫、忍無可忍、才揭杆而起,為民請命的。
如果是提到謀朝篡位幾個字,就得讓寫書的或者是出版書的,去追隨崇禎皇帝去。
雖然是這樣子,但是並不妨礙皇朝對於劍奴的痛恨,也不妨礙他們對於叛亂的痛恨。
劉遠橋雖然是造反起家,同樣十分尊重忠誠的,比如說他就大大的褒揚了關羽、嶽飛這種以忠義名聞天下的人物,還下令各地建更多的廟,進行官方的祭祀,主要的就是會為了宣揚忠義之心。
但是他們對於那些始終忠於明朝的官員,還有學者,都是非常的痛恨,打壓、暗殺,無所不為,雖然這就是兩麵標準,但是劉遠橋依舊還是這麼的幹了,因為劉遠橋他就明白一點,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流傳下去的基礎,就是忠義之心,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樣子,那天下早就大亂了,他的華夏帝國也維持不下去了。
這些皇太極也都明白,隻是當他的建州一族被劉遠橋作為反麵的典型的時候,他才非常的恐懼。
而且華夏帝國對於建州人的痛恨,也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在進入了遼東以後,在拿下了任何一個城市所捉獲的建奴,一律處死,沒有別的選擇。
雖然他們知道這樣子,會令敵人拚死的抵抗,不會向他們的投降,會令他們日後的戰鬥,更加的困難,會死更多的人,但是他們一直是執行了這樣的政策。
這樣子的搞法,真心的令他們害怕之極了,也都讓他們在考慮以後的行趾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難道一直向北逃,逃到天邊才好!
想當年他們的祖宗努兒哈赤,就是逃到了森林裏麵,以打獵和采集蘑菇為生,最終還是憑借著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創下了偌大的後金國,打下了遼東千裏之地,立下了帝國的根本。
但是在他們擁有了這麼多東西以後,也讓他們變的奢侈起來,再也回不去以前那種日子了,皇太極就知道一點,如果他們丟失了盛京,退回更遙遠的遼北,更遙遠的白水黑山的森林裏麵,估計他們是沒有辦法堅持下去的,他們沒有辦法在那一種惡劣的環境中存活,同時也都沒有辦法跟當地的土著部落和野人爭奪有限的資源,用他們很多人的話來說,與其過之前那種有如豬狗的生活,不如轟轟烈烈的戰死。
既然是這一般的想法,那他們就定好了規矩,那就是在這裏堅持作戰,跟敵人做最後的一搏,成王敗寇。
在定下了死守盛京的戰略以後,他們就開始往這地方四麵八方布防。
華夏軍擁有大量的火槍手和火炮,使得他們占據有火力上的優勢,令防守的一方處於更大的危機之中,但是他們也都明白一點,此時他們不是為了榮譽而戰,而是為了保命而戰,他們也是到了不得不拚命的地步了。
皇太極大聲的對他的八旗貴族道:“現在咱們是為了保命而戰,如果不能夠保住盛京,就是掉腦袋之時,你們所有的財產,你們的子女,全部都會被華夏賊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