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生死,其實一般人還是“寧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裏埋”,不過也有很多人因為生活、事業、功課、感情等壓力過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氣、有了委屈,一時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殺之途。不管自殺的原因為何,歸納起來不外乎:
第一,不明白生命的意義;
第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遇事逃避;
第三,不懂得自己的生命與別人的因緣關係;
第四,不知道自殺、殺人都是同樣的罪業。
生命的意義是生生不息的,這才叫生命。自殺者因為沒有看到“生”,隻想到“死”,他活著的念頭裏隻有自私、灰色、黯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麗,所以死的陰影就籠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稍有一些精神恍惚、意誌不堅的時候,死亡的繩索就會捆綁他、束縛他。
自殺的意念其實時刻都盤桓在我們的潛意識裏,一遇到生命最脆弱的時刻,便容易化為行動,成為事實。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名作家川端康成,兩三歲時父母病故,數年後祖母、姐姐、祖父又相繼過世,這種對死亡的體驗所造成的恐懼,成為他一生的陰影,終於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後的一天,在公寓裏含煤氣管自殺,實現他說過的話:“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正當三十五歲的壯盛之年,因感“人生比地獄還地獄”,因此仰藥自殺。另一位同是日本人的知名畫家古賀春之江則覺得“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毅然自我了斷。雖然他們的死亡哲思不同,卻都同樣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璀璨的一生。
“自殺”就是“自己殺害自己”。現代人不僅自殺的方式層出不窮,就是形容自殺的詞彙也不在少數。自殺的心態、動機,更是不勝枚舉。記得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有個人養了一條狗,人狗相處,日久生情。老狗總免不了死亡,這個養狗的人頓覺了無生趣,幾天後就自殺身亡,隨著老狗共赴黃泉。
曆史上燕太子丹與田光謀刺秦王,田光推薦荊軻,太子說:“此事關係燕國存亡,務請保密。”田光回家後立即自殺,用自殺來表示不會泄密。
佛教“三武一宗”法難之一的北周武帝廢佛時,佛教所有的經像幾遭焚毀殆盡,當時靜藹法師以“毀教報應”力諫武帝,但不被采信,後來遁入終南山,因自愧無益於佛法,乃趺坐石上,自割其肉而死。
宋朝的文天祥領兵抗元,失敗被俘,元軍統帥張弘範及將領李恒每日好酒款待,百般勸降,但在文天祥認為,死並不嚴重,失去名節才是嚴重,於是寫下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過零丁洋》一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