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慮是人的影子(1 / 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全世界有四億五千萬人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平均每四個健康有問題的人當中就有一個患有精神疾病。而所有精神病患中,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最高,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因憂鬱而走上自殺之途,抑鬱將是21世紀人類的第三大死因。

人為什麼會抑鬱呢?有一篇名為《卸下憂慮》的文章說:“讀書人為考試憂慮,年輕人為前途而慮憂,父母為孩子而憂慮,老人為來日不多而憂慮,窮人為錢不夠用而憂慮,富人為保持財產而憂慮,病人為疾病而憂慮,忙的人為事情做不完而憂慮,無所事事的人為無聊而憂慮,孤獨的人為孤獨而憂慮,熱鬧的人為不能永久熱鬧而憂慮,未成名的人為默默無聞而憂慮,成了名的為名聲不再顯赫而憂慮,甚至有的母親單單為孩子離開去遠足幾個小時而憂慮流淚。試問天下人,誰無憂慮呢?”作者最後的結論是:“人無近慮,必有遠憂,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他形容:“憂慮是人的影子,走到哪裏,它一樣跟到哪裏,不因地方和環境變化而消失。”

誠然,現代人似乎都活得很苦悶、很不快樂,尤其功利主義掛帥,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互助、互尊、互諒,彼此冷漠,互不關心,造成心靈的疏離感。加上現代年輕人普遍養尊處優,缺乏抵抗壓力及接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容易罹患抑鬱症。在台灣罹患抑鬱症的就有百萬人之多,因為抑鬱症而自殺的個案也愈來愈多,雖然並非每個自殺的人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自殺比例約20%,比一般人高出兩千倍。

根據台灣一位精神科專科醫師在1年發表的調查指出,對台灣113位自殺成功的個案家屬進行訪談,了解自殺者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狀態,結果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個案都有精神方麵的疾病,其中最多的包含重鬱症及輕鬱症(約九成),以及酒癮、藥癮(四成以上)和人格疾患(占六成)。而國外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約83%的個案在自殺前都罹患了某種精神疾病。

專家表示,降低自殺率一個可行的方法是把自殺當作一種疾病來看待,而不僅僅把自殺認為是個人意誌力薄弱,或是對生命不尊重的表現。他們認為,將有自殺意念的患者當作是“意誌力”“態度”或是“道德”上有問題,可能會使他們有更強的罪惡感,反而更不願意向周圍的人要求幫忙。

在台灣,許多抑鬱症患者初期時沒能及時求診,或是沒有看對科別,失去了向親友或是醫生求助的最好時機,自殺意念高漲,導致自殺死亡比例愈來愈高。其實有情緒上的困擾時,如果能及早觀察、分析並尋求正確的治療,將可減低自殺的概率。有鑒於此,台灣的一些醫院已開辦抑鬱症特別門診,提供抑鬱指數量表讓民眾自我檢測,降低自殺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