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國內陰謀論的西方源頭(1)(1 / 1)

一傳統文化與陰謀論

幾千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曆史中雖然不乏陰謀論,但總體上來說,始終未成主流。究其根本,是由於在整個曆史過程中,傳統的儒家文化始終占據主流地位,而且吸收融彙了其他各地區、各民族、各時代的文化形態。中華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長時期文化整合的結果,對於一切外來的文化不僅具有包容性,同時又具有同化性,因此對外來的文化並不具有顯著的敵意,也很少以陰謀論的眼光來看待外來世界的所有一切,顯示的是對一個民族固有文化的充分自信。由於“貴和尚中”體現了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也體現了一種待人處世、分析問題實事求是的辯證心態,這使得中華民族文化在麵對外來異質文化時,不會采取極端態度,而是善於協調、吸收與自我調整。

對於這一文化的基本精神,錢穆先生有一段論述能說明它的意義。他說:“其實中華民族常在不斷吸收、不斷融合和不斷擴大與更新中。但同時它的主幹大流,永遠存在,而且極明顯地存在,並不為它繼續不斷地所容納的新流所吞滅或衝散。我們可以說,中華民族是稟有堅強的持續性,而同時又具有偉大的同化力的。這大半要歸功於其民族之德行與其文化之內涵。”(錢穆:《民族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p23)

錢穆的這一觀點具有極大的代表性,是典型的對民族文化自信的心態,同時也概述了一種中華民族曆史傳統上的文化現象。在曆史上,這種現象又因為獨特的地域政治的大環境而得到了加強。它既壁壘森嚴又海納百川,它的寬容和接納,都是以自身的強盛和權威為前提,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天人合一。在這種文化的主導下,陰謀論的思維方式很難尋找到滋生的土壤,即使麵對外來的文化,也能始終保持對於自身的自信,很少甚至不必以陰謀論的思維來對待。

在中華民族文化展的曆程中,不止一次地對外來異質文化進行吸收與融合、接納和同化。然而,我們必須同時看到,即使如此,這種傳統的主流文化自身還潛藏著另一種本質,也即在具有同化性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族非我類,其心必異”的意識始終潛在地起著指導作用,隻是由於種種曆史因素,由於沒有遭遇到另一種更為強大的文化的挑戰,這種排他性沒有凸顯而已,這也為未來所麵臨的文化衝突危機埋下了伏筆。這樣排他性就始終潛伏著,一旦遭遇到同現代意義上的異質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因而岌岌可危的時候,陰謀論就會應運而生,導致人們以陰謀論的眼光來看待外來文化的衝擊。這在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後期的曆史中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曆史還顯示出這樣一種形:越是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中,陰謀論越容易滋生,越表現得頑強,時時刻刻使人們覺得被無處不在的國內外敵對力量的陰謀所包圍。這一景在“文革”年代達到了極端的狀態,在“階級敵人無處不在”的“草木皆兵”的思想指導下,大規模的內鬥和迫害到處蔓延,可見陰謀論的危害。

改革開放以後,閉關鎖國的狀態被打破,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係和交往日益擴大,國人也開始以更開放的心態麵對世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走向世界,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此而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無疑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在中國曆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伴隨著全球化的展趨勢,以及東西方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利益、不同價值觀上的不可避免的衝撞和摩擦,同時又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展與普及,尤其在麵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時,陰謀論便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國內盛行起來,並普遍地反映在國內的輿論界和網絡世界中,“陰謀論”的思維方式也同時開始占據了優勢地位。這一不爭的事實,在一次國內主流的環球網的民意調查中凸顯出來。就在去年的10月19日,也是在作者開始寫作本書後不久,環球網展開了一場“你是否認為西方有針對中國的陰謀”的調查。截至到20日13時,短短的時間內,已經有11536名受訪網友參與投票討論,其中有11179名受訪網友表示,西方的確存在“針對中國的陰謀”,這一數字占投票總數的97%,另有3%的網友投票表示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