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雍王李素節(2 / 2)

李素節以李治所賜的字來行世。

李元璦、李績一並回禮。

李元璦苦笑道:“不知不覺居然數爺輩了。”

李績在旁笑道:“吳王與我們這老骨頭相比,最大的差別便是本事大,輩分大,獨年歲不大。”

這個在廟堂上一跺腳就能抖三抖,長孫無忌都要忌憚的老家夥,嘴裏說出的話,讓人如沐春風。

李績越活越妖,看出了自己不適合出現在這裏,向李治道:“老臣不放心知節那糊塗蛋,去看看行營護衛是否妥當。”

他說著上馬去找程咬金了。

李治策馬來到近處,低聲道:“此去長安,途經藍田,十六叔可敢與朕比一比騎射?”

李元璦很自然是聳了聳肩道:“有何不敢?弓箭都已讓石磐陀備好了。”

李治大喜過望,道:“還是皇叔懂我!”

皇帝至高無上,但要當好一個皇帝卻又最無自由。

幹什麼都有人幹涉。

李世民這樣的皇帝,逗逗鳥這種小事還讓魏征給鳥悶死了,何況是外出打獵?

李治多次有外出狩獵之心,但都給百官看得嚴嚴實實,各種勸諫不許。

之前算是寄人籬下,老老實實的接受。

現今局麵大好,李治離親征的道路更進一步,便覺得沒有必要私藏了。

李治終歸不是真正的乖寶寶,骨子裏有著不下於他父親的雄心與野望,不願受到控製束縛。

李元璦個人在這方麵看得很開,從一開始就不將李治視為一個儒家傳統的賢君聖主。

這生而為人有點愛好有什麼問題?

又不是李承乾那樣,愛好偷牛禍害百姓,更不像楊廣那樣,愛好大手筆,霍霍民生民力……

這喜歡打獵,偶爾為之,有何不可?

李治沒有選擇乘車而是選擇策馬而行,廟堂文武大多也是如此。

唐朝尚武之風深入骨髓,相比宋朝的好男不當兵,唐朝這裏講究的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坐轎坐馬車那是婦孺老者才幹的事情,青壯年坐車,那是給人鄙視的。

不過長孫無忌一早傳來消息,說他年事已高,不便同行,選擇在後邊乘坐馬車。

這讓李元璦有些疑乎,不知那老狐狸葫蘆裏賣什麼藥。

他們一眾人一路西進,過函穀入潼關,日行夜歇,一路快行。

在即將抵達藍田時,李治瞧了一眼小臉緊繃的李素節,父懷大慰,洋洋得意的說道:“皇叔,你這孫侄兒如何?”

李元璦如何看不出李治有心培養李素節的毅力?

這騎馬趕路並非易事。

在溫順的坐騎也是畜生,有自己的脾氣,駕馭不好就有受傷的風險,而且騎乘狀態下一顛一顛的,對於身體也是一種考驗。

李元璦他們早已習慣,李素節顯然沒有吃過這種苦。

夜間休息的時候,走路都有些不正常了,外八字的走法,深怕兩個大腿摩擦到一處。

李元璦一路期待著自己這個孫侄子能夠撐多久,想不到他竟倔強的強撐到了現在,讓他訝異之餘,也不免幸喜,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