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有理不清。
軟實力看似強大,可真要遇上橫的,動起刀子他們五姓七望加起來也不是一個帶兵的將官對手。
而且隨著民智漸開,士林學子也不在盲目的將他們的話當做聖旨對待了。
此事他們不占道理,已經名譽受損,再鬧起來更加不堪,隻能選擇離去,自認倒黴。
五姓大宗這一離京,李元璦立刻得到了消息,對著狄仁傑道:“大事成矣。”
狄仁傑自是明白話中含義,歎服道:“吳王殿下隻手翻雲覆雨,此次士族是徹徹底底栽倒殿下手上了。”
李元璦看著麵前的千古名相,忽然道:“你要不要參加下次科舉?”
狄仁傑聞言一怔,從未想過這點。謀略如他自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在李元璦手上他學了很多新奇的知識,樂意在吳王府當任幕僚累積政治資本。等時機成熟,理所當然的進入廟堂,成就一番事業。
相比去考科舉,倚靠自己自身去闖,那有在李元璦麾下學習跟便捷?
他狄仁傑可不是迂腐的愣頭青,有捷徑不走,為了證明自己去走彎路。
狄仁傑是何等睿智,瞬間反應過來。五姓七望乃士林翹楚,讀書人人所敬仰。而今卻陷於科場舞弊,名望受損。想要挽回名望,唯有在科舉上證明自己。
下一次科舉,五姓七望必然會卷土重來。
而且是擺脫舊習的全新科舉,在那種製度下很難出現作弊情況的。為了維護科舉的威望,李治、李元璦也不可能允許出現私相授受的情況。
五姓七望也必定會扳回一籌。
畢竟現階段的寒門庶族論及對文化的掌控,對於時政的了解,均遠遜五姓七望。
句簡單的,五姓七望的族人,即便資質平庸,也是初中學曆。而絕大多數的寒門,哪怕資質過人,也是學畢業。
優勢過於巨大,當下寒門考不過門閥士族是理所當然的。
將自己丟出去,不正好用來阻擊他們?
狄仁傑道:“殿下當真如此看得起屬下?”
李元璦道:“科舉取仕,不在於文采,而是時政。下次科考,考題必然以時政為主,文采隻是加分項。比文采,你跟盧照鄰、駱賓王沒得比,可論時政,孤相信放眼下,同輩人中無人比得上你。也隻有你,能穩壓五姓七望的氣焰。你若不想,也沒關係。他們短期內的優勢是不可避免的,隨著國力的加強,文化的普及會越來越大,門閥的優勢也會越來越弱。他們想要維護自己的地位,唯有不住的參加科舉,證明自己。科舉取仕的比重,會逐漸的超過舉薦製度。這就如飲鴆止渴,明知有毒卻不能不喝,直至一點一點的消亡。”
他道這裏,笑道:“我大唐武風鼎盛,舉目無敵,這文教若能趕上來,文武並進,邁向盛世豈不近在眼前?”
狄仁傑眉飛色舞作揖道:“吳王殿下如此相信仁傑,仁傑自當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