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變故(1 / 2)

一日,韓老夫人將亦君留在了翠雲堂,吩咐珍珠點了清真香,又泡了亦君最愛的六安茶後,便讓她退下了。

亦君看老夫饒樣子,像是要與她長談,便放下白玉茶盞,專注地看向老夫人。

“二丫頭啊,祖母知道你是個好的。不過這畫師,能不能不要做了?”半晌後,老夫人才猶猶豫豫地開口道。

亦君驚訝地看向韓老夫人,問道:“祖母,為什麼?”

韓老夫人歎了口氣,道:“其實,上次那個北河伯夫人的也有些道理。作為嫡出的閨閣女兒,去做畫師被人驅使隻有降低你的出身,不利於你的婚事啊......”

聽了這話,亦君便笑了起來:“祖母,你想得太遠了,我才十四,還沒有及笈呢。再,我們女兒家嫁到夫家,便是侍候公婆,生兒育女,運氣不好還要管理中饋,一輩子不知道要奔忙到幾時,永遠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現在,卻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啊,所以祖母,現在是我最歡樂、歡喜的時候。”

韓老夫人聽了這話不僅搖了搖頭:“傻丫頭,你還不知道一個女子在外麵做事有多難。”

亦君拉著祖母的手臂撒嬌,心:我知道。

回到迎香院,她不禁望向那個牆頭......那抹俊朗的笑意,沒有似是而非,沒有欲拒還迎,永遠是那麼明朗而溫暖,雖然有些不拘節,但是,也許他能懂……想著想著,她便彎起了嘴角。

隨著春日到來,南方的災情也慢慢緩和下來,二皇子和四皇子在這次災情中不僅向朝廷捐米捐銀,還動母家也開倉捐糧,竟引得金陵城官員紛紛效仿,極大地緩解了朝廷庫糧不足的壓力。

安帝因此也對這兩個兒子極為滿意,最近更是經常在南書房召見他們,聽取他們的政見。

漸漸地,太子的母家馮家坐不住了,以馮閣老為主的一眾官員紛紛上書,請太子恢複朝堂聽政。

安帝本來也隻是想要冷一冷太子,讓他自己想清楚,過幾日就讓他回來。可這幾日朝廷如此不安靜反而讓他有些煩心,更隱隱地起了些疑心。

與此同時,太子府中,太子正設宴給薛漸明餞行:“漸明兄,吾原是想多留你一陣,好好與你結交一番。隻可惜身不由己,前幾日已被父皇斥責不思政務,命吾於府中反思。”

薛漸明道:“在下感謝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這幾日與太子殿下秉燭夜談,把酒言歡真是有許多快樂。待我回去,會將太子殿下的仁心德行稟告給我維君國皇帝陛下,為我們兩國交好出一分力。”

太子聽了不免感動,便舉起酒杯道:“將來,吾一定要去維君國看看,看看那些山川河流,是不是和漸明的一樣與我大安不同,到時候,一定再與漸明把酒言歡,一定暢快無比......”

就這樣,第二日,太子便把薛漸明送走了。開始閉門思過,認真地讀起先生講過的策論來。不料,就在這日,又收到了進宮麵聖的召見。

太子興衝衝地將自己這幾日所寫的策略收拾好,興衝衝地往皇宮而去。

進了南書房,看到二皇子、四皇子也在裏麵,不僅愣了一下,略一點頭,便向安帝施禮行禮請安。

安帝正坐在禦桌前隨意地翻看著奏章,看太子進來了,便道:“太子最近在府中想得如何了?”

太子忙回道:“回稟父皇,兒臣這幾日在府中閉門思過,深覺對於政務不甚鑽研,隻專注於丹青山水,讓父皇為我擔心。兒臣已經下定決心,從此一定專心於政務,好好回報父皇對兒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