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觀宇內,野蠻、暴虐者,惟清而已。自清伊始,欺壓、**遠東諸國,二百餘載。近年,更是屢屢無故幹涉帝國友邦——朝鮮,致使朝鮮民眾未受開化之風,國勢日衰,民生凋敝。更有甚者,暴虐滿清悍然襲擊帝國水師,致使我忠勇將士,魂飄黃海,難歸故裏!事既至此,朕雖始終與平和相始終,以宣揚帝國之光榮於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戰,賴帝國臣民之忠實勇武,而期速克平和於永遠,以全帝國之光榮。”
公曆一**四年七月二十三號,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位天皇——睦仁,正式下詔對清宣戰。
隨後這位號稱萬世一係的天皇臨駕伊勢神宮參拜,祈求大神保佑國祚千秋,武運長遠。
隨後日本帝國議會全票通過征清提案。
明治天皇的一紙宣言,將日本本已亢奮的情緒推向了最高峰。
日本國內發行的戰爭公債已經節節攀高,甚至出現了數次補發。
在詔書下達的同時,首批出征的第五師團已經登上了西去的艦船。
早已接到征召的大批預備役人員更是滿懷激動地在第一時間趕到集結地,參加戰前訓練,準備著為帝國的征清大業效力。
軍工、重工各種與戰爭有關的企業開足了馬力日夜不停的運作起來。就連那些與戰爭毫無關聯的純民用工廠,也強行上馬力所能及的軍用項目,甚至就連一般的民間作坊都加入到子彈、炮彈的生產當中去了。
整個日本已經徹底成了一個大的軍工廠了。大批戰爭物資就這樣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運到朝鮮,運到清、日決戰的戰場。
各個港口也開始徹底地忙亂起來。成群結隊的長艦巨輪從美利堅、英吉利、法蘭西、德意誌、從英屬非洲、澳洲、美洲、中南半島,從······甚至從大清,整船、整船的運回軍火、廢鋼材、銅、鐵、錫、鉛、錳、鎢沙······與戰爭有關的一切物資。
大批的日本商人靠著硬通貨在全世界開始了大肆地收購。
收購一切與戰爭有關的物資!
就連那些一無是處的風塵女子也大批大批地遠赴南洋,用自己的身體為這個國家換取外彙去了。
······
此刻這個舉國上下一致對外的國家,拚上了!
真正的破釜沉舟!
明治維新以來積累了幾十年的能量,瞬間迸發出來,竟是如此的強大!!!
當東邊的鄰居正在舉國發狂備戰時,千裏之外的大清帝國卻還在爭吵不休。
廟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在一番相互扯皮後,也沒能就對朝用兵拿出個具體方案。最後,這位力主開戰的年輕皇帝一句大而化之的“交予北洋處理”匆匆了事。
既然交予北洋處理,關我等何事?!小小日本,一個北洋足夠了!!!各地督撫推諉卸責,冷眼旁觀。
奉旨督戰的李鴻章隻能忍痛賠著老本,拆東牆挪西牆地籌集餉銀、軍械。本來頗為硬朗的老人短短幾天就顯出了老態——蒼老,憔悴布滿了老臉。即使如此又能如何?!清流非議,貴胄掣肘,這位七十餘歲的老人不能、也不敢喊苦喊累。
頂著吧~~~
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二(公元一**四年,七月二十四號)在日本天皇宣戰後的第二天大清光緒皇帝移駕天壇,祭拜天地、祈求列祖列宗之後,正式昭告天下對日宣戰:
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近十數年,該國時多內亂,朝廷字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戢定,並派員駐紮該國都城,隨時保護。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當即諭令李鴻章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無故派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我朝撫綏藩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係屬與國,更無以重兵欺壓強令革政之理.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中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詎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麵,開炮轟擊,傷我運船。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該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以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尋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以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幹罪戾。將此通諭知之,欽此。
兩國通電一出,頓時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這場遠東最古老帝國和新興帝國之間的傾國互博,不僅事關雙方百年國運同時也深深影響著當今諸強的戰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