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慈悲心腸,所謂慈悲便是待人接物皆以善心示人。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先參透世間的萬物,了解是非虛實。
近而不染,知而不用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譯文
世間紛亂繁華之事太多,不接近它們的人就是擁有高尚節操的人,那些接近了卻不受其汙染的人更是其中品格高潔之人;工於心計的技巧,不了解和掌握的人則是高尚的人,要是了解了之後卻從未用過這些伎倆的人,就是最為高尚的人。
解析
在某些有利可圖的事情麵前,有人會經不起誘惑,企圖削尖了腦袋去爭取一點點的利益。在有權勢、有地位的人周圍,常常會聚集一堆喜歡阿諛奉承的人,這些人無非都是為了自己的貪念而來的。人格高尚之人一定是不會為了獲得個人利益而做出此種行為的。
自在觀心,機趣自得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譯文
獨自一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就會感覺所有的私心雜念因此而消失了,並且感受到了真實性情的自然流露,也就是在此時,每每都會從中領悟到大樂趣;隻不過在此情況下的真性情流露往往是短暫的,雜念一時消除了,卻很快就會逃走,雜念再現時,一時間就會感到非常慚愧。
解析
有一個居住在石洞裏的人,很喜歡思考,同時也很擅長猜謎語。隻不過當他的耳朵能聽到很多外在的聲音時,眼睛能看到眾多外在的事物時,他的思考被打亂了。他原本聚精會神地在思考問題,沒想到身邊蚊蟲的叫聲、禽鳥的飛翔都影響了他的注意力。從此以後他為了能夠繼續像從前一般集中注意力,開始獨居,甚至是靜坐思考。這麼做了之後,自己再也聽不到外界的聲音、看不到外界的事物,可以稱作是自我警惕,但不管怎麼說還不算是思慮過於精細的人。事實上,能夠思慮精細的人也就不必去苛求什麼自我克製、自強或是自我警惕了,他已然是完美的人了。
狂狷丈夫,偏執可愛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複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譯文
春天來臨的時候,風和日麗,氣候溫暖,這個時候看到的景象盡是花兒綻放、草兒茂盛,為大地鋪上了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鳥兒也會非常活潑地在樹上唱著歡樂的歌曲。君子若是有幸可以嶄露頭角,且能因此過上了溫飽富足的生活的話,此時不好好去思慮為後世留下有深度的文章,以及為後人多做點好事,那即便是生在世間百年,還不及好好生活上一天。
解析
那些沒有是非觀念的好好先生絕非真好,事實上他們才是道德敗壞的人,本質上無好可言。這一類人看起來在人群中沒有危害,實際上卻是其中最大的危害,他們在人群中就好比是稻田中的野草、朱砂中的紫色一樣,對於人群道德水準的危害是巨大的。既然不能為他人所不能為的話,那不如就像詩仙李白一般狂放吧,或是像清高的陶淵明一般。這種風範在孔子看來是“狂狷”,也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行為舉止上有所為偏執,卻在人群當中鶴立雞群。偏本非好品德,但已經做到了執也算是難得。偏執之人有真性情,缺點很是明顯,優點更是突出,這才感覺可愛。
虛幻真實,參透看破
以幻跡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
譯文
就虛幻的景象而言,不僅僅隻有所謂的榮華富貴,像是人的身體也是父母給予人們的,而非自我所有;就真實的景象而言,不僅僅隻有父母兄弟,哪怕是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同自己一體的。人要從中看破,看得真切,這才能擔負起天下的重擔,才能脫開所有虛幻景象的韁繩。
解析
萬物形象皆為本質外在所現,如能穿過幻想點破本質才是真諦,掌握了其中的真諦方能認識世界,了解真意。多少人看不破幻象,一味地追尋現實名利,到頭來卻沒能克製好自己的欲念,沉淪於世間虛幻的景象之中,始終難以找到內心的真實。要擔負起重任的人就必須先拋開世俗虛幻的羈絆,看破世間萬物,循自然之道,尋找最真實的內心。
勝私製欲,識力並行
勝私製欲之功,有曰: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
譯文
要戰勝自己的一己私利或是克服自己的欲望,有人說:如果不是太早地去認識到這些私心雜念的話,就不會有堅強的意誌去克服它們;還有的人說:如果不能看破這些私心雜念的害處的話,那就忍受不了它們對自己的誘惑。因此一個擁有識破害處的智慧的人,就好比是手中有了照亮邪魔的明珠,而一個有了堅強意誌力的人,就好比是手中握著一把斬妖除魔的寶劍,這兩者對於克服各種私心雜念缺一不可。
解析
人人都有私欲,每個人都會有自私自利的時候,私欲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不好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克製住自己的私欲,否則從古至今就不會有人說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諺語了,自私自利的人們也就常常用這樣的詞語為自己開脫。人們難以抑製自我的私心雜念,就因為缺少堅強的意誌和自在的理性,同時人們受教育的環境也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每個人都獻出一點點自己的力量去溫暖他人的話,就會換得他人的愛護和關心,這樣整個社會才會真正和諧。
人性之惡,複雜難辨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遭媒孽之禍。
譯文
不必太急著接近善良的人,也不用過早去讚揚他善良的美德,這麼做隻怕會招來小人的中傷和誹謗;也別想太早擺脫壞人,不能太早去揭發他的惡行,這樣的話很容易因為壞人的誣陷和誹謗招來不必要的罪禍。
解析
人心的險惡並非人們所能預料的,想要真正了解人性之惡,有著很大的難度。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之間還有自然規律可以遵循,可是人心在軀體重重的包圍之下,很難看出真正的本質。有些人外表敦厚卻內心險惡,有的人外表其貌不揚內心卻敦厚。外表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內心品質,所以君子要觀察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遠遠地觀察對方,看其是否忠誠、勤懇,從他們處理事情的態度來觀察對方的才能,了解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別倉促地對他們的信用和態度做出評價。
謹言慎行,眼光長遠
有一念而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
譯文
有了一個觸犯鬼神禁忌的邪惡念頭,說了一句傷害祥和之氣的話語,做了一件禍害自己子孫的壞事,這些都是人們生活中最需要引以為戒的。
解析
人生處世必須小心謹慎,凡事都要為自己和周圍的人考慮,既要看到眼前,也要為未來多多考慮。不能總是為了眼前的一點點利益就抹殺了未來子孫的利益,圖一時之歡,卻斷了一世的利益。這麼做有時候甚至會妨礙自己的前程。古代兵書中說道“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沒”,可見為人做事一定不能不擇手段、胡作非為,要小心謹慎,不要給自己招來災禍。謹言慎行、明辨是非是必須的,特別是那些剛剛工作不久的職場新人,更是要讓人感覺到自我謙遜的態度,切勿眼高手低、盛氣淩人,這會帶給人不夠愉悅的感受。
慈悲心腸,繁衍生機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為土木形骸而已。
譯文
疼惜老鼠給它留了飯隻怕它餓死,疼惜飛蛾盡量不點燈隻怕它飛蛾撲火而死,古人為了萬物都能生存下來才有了此類念頭,這便是萬物生生不息的生機所在。要是現在的人沒有這般想法的話,那人就和那些沒有生命的枯木泥土沒有區別了。
解析
齊宣王曾問過孟子:“我這樣的人能把國家治理好嗎,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肯定地回答:“沒問題。”宣王又問:“是什麼讓你覺得我是可以的呢?”孟子說:“我曾聽說過大王您在一頭將被屠宰了作為祭祀的牛麵前發抖,有如此善良想法的人怎會治理不好國家呢?”宣王回答道:“我沒選那頭牛,但是我後來換了一隻羊,為此我還被全國上下的老百姓說成是吝嗇鬼。可是我治理國家和這件事情我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孟子說:“您這麼做百姓怪你吝嗇,這不奇怪。牛看起來大,羊看起來小,用小的動物代替了大的作為犧牲,這看起來確實有些吝嗇。百姓這麼誤解你的話倒也無妨。大王見到牛被宰而心裏不舍也正是仁愛之心,因為仁愛所以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我之所以這樣說的理由在於隻看到被殺死的牛,卻沒見到被殺死的羊,所以說大王還是有很強的仁愛之心的,又怎麼會看不見呢?假如有一天大王聽到有個人報告:‘我明明能舉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分辨出遠處飛鳥的羽毛,卻看不到擺在眼前的柴草。’大王聽完信不信呢?”宣王說:“這話自然是不能相信的。”孟子接著說:“王的仁慈之心都能讓動物受到好處,那百姓又怎麼不能因此而得到實惠呢?這麼說的話和之前的那個人有什麼區別嗎?”
心體天體,人心天心
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隻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
譯文
人內心的純真本性與天地乾坤之間的本體本就是一致的。有了喜悅的念頭,天邊就會出現瑞星祥雲;人心中一旦有了憤怒的念頭,就好比是雷霆萬丈、雷雨交加一般;心中有了慈悲的念頭之後,就會像是滋潤萬物的春雨一樣;有了嚴厲的念頭之後,就會像是烈日當空或是秋霜逼人。哪些是可以缺少或是避免的呢?人類的喜怒哀樂時常消長,心中的本性也就如同天地一般廣袤無垠,這同乾坤自然可以合為同體。
解析
古代人很提倡天人合一的觀點,人體的變化會體現出大自然變化的特點,彼此一一對應。這雖然從科學上來講並不十分科學,但現代人也可以將其視為一種比喻。人生活在大自然中間,和各種大自然的生物發生關係,大自然的變化對於人的影響不言而喻。道家一向主張“人法自然”,人與自然天人合一所以才胸襟開闊。儒家的主張在於仁義,有了仁才有愛人的精神。所以說,天地乾坤孕育了世間萬物,彼此友愛。
省事為適,無能全真
釣水,逸事也,尚持生殺之柄;弈棋,清戲也,且動戰爭之心。可見喜事不如省事之為適,多能不若無能之全真。
譯文
生活中,釣魚本來就是一件閑情逸致的事情,魚兒的生殺大權都掌握在釣魚的人手中;生活中,下棋也是一件輕鬆高雅的娛樂方式,戰爭之心也在其過程中湧動。所以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情一少就會叫人感覺閑適,很多時候能幹的人尚不如普通人更能夠保持人的真實本性。
解析
老莊一向都提倡要“無為”,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命題,這個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了從古至今中國人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在《人間世》一文中,莊子假托南伯子綦說了一番對樹的感慨:“喜事不如省事為適,多能不若無能全真。”這確實是個很嚴肅的道理。莊子說,南伯子綦曾在商丘一帶遊樂,期間他看到了一棵參天大樹,幾乎可以讓上千輛四匹馬的大車在它的樹蔭底下休息。子綦反問自己:“這樹究竟是什麼樣特殊的材質啊,究竟是什麼呢?”說完話他就抬頭看著參天的樹枝,虯枝伸向了天空,卻不足以用來作為蓋房子的房梁。他再低下頭去看大樹的主幹,才發現樹心一直到表皮也都有了裂口,所以樹幹也沒法用來做棺木。他舔了舔樹葉,一下子就口腔潰爛。他聞了一下樹的葉子,就感覺是醉了酒一般。子綦說:“這樹木果真不是什麼珍稀物種,也沒有什麼價值,也就因為如此才能長得如此高大。咳!精神世界超脫了物外的‘神人’,何嚐不是這不成器的木材呢?”
虛景實景,皆在人心
鶯花茂而山濃穀豔,總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見天地之真吾。
譯文
山花爛漫,草木茂盛,山穀溪流當中充滿各種豔麗的景象,隻不過這一切都是天地乾坤的幻象罷了;水流幹枯,山崖光禿,隻剩下一切禿凋零石麵對清冷,這才是天地間最本真的麵目所在。
解析
大自然的氣象萬千,有風雲變幻,四季轉換,氣候的變化帶來了各種不同的現象。天地之間有山川河流,有江河湖海,有形之物在天地之間聚集,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形象。前者是氣體的變化,後者是土地各種形式的變化。天地之間看來無限,但在宇宙間,天地卻是很渺小的。當然還有比天地乾坤更為巨大的事物,這些物體很難窮盡,很難以看得透徹,事實確實如此。列子曾提到過:“有誰認為天地會壞,那必然是荒謬無比的話,要是說天地不會壞,那就更加荒謬了。其實我也不明白究竟是壞還是不壞。也許壞也有可能,隻是說壞的人不知道不壞是一種什麼狀態,說不壞的人不知道壞是種什麼狀態。出生不知道終結,終結不知道開始。我又何苦老去思考壞還是不壞的問題呢?”
憂死慮病,消幻長道
色欲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如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
譯文
對美好事物的欲望就好比是烈火一樣炙熱,一旦想到自己生病的樣子時,興致就會全然消失了,再也提不起興趣來;功名利祿品嚐起來就好比如蜜糖一般,可是隻要一想到人固有一死的話,再多的追求品嚐起來也都味同嚼蠟。所以說,不論怎樣,人如果多多想想自己患病的模樣,或是想想人固有一死,那勢必會消去很多對虛幻的追求。
解析
生病的人通常比其他人對生命更有體會,人生的虛幻和可悲他們的體悟更為真切。要知道誰在死亡麵前都隻剩下一個念頭,那就是求生。平時在為人立世當中多想想自己在失意的時候,或者是站在事業發展的負麵或反麵多考慮一下,這麼想的話就不會有隨心所欲的念頭。孔子說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可見,孔子的意思是戒色有利於身體健康,戒鬥可為自己免除很多災禍,戒得的話才能保住自己的全名。朱子也說過:“聖人同於人者血氣也,異於人者誌氣也……君子養其誌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助也。”人的一生欲望無時不在,要是不懂得去克製自己的欲望的話,就要多多進行自我修行,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在欲望中失去自我的本性。
看破人生,死生不亂
忙處不亂性,須閑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譯文
忙碌的時候保證自己不為心動,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首先在閑暇的時候時時刻刻保證頭腦清楚敏捷;要讓自己在麵對死亡的時候還能保持鎮定,平時就要把人生看破,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解析
生死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人生大事,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因此而感受到人生的變化無常。在生死麵前鎮定自然,不亂性,不亂心,最根本的還在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也說過“吾四十不動心”,他們之所以有如此領悟,就因為冷靜麵對生死,對人生已然有了大徹大悟,且在此基礎上堅持追求大義為己任,有了仁義的觀念後才有了這番感慨。也因為如此,孔子才在被匡人圍困時,有了一番非常經典的感歎:“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又譬如文天祥也在自己最為著名的《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了兩句非常著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今中外很多先賢聖人在生死麵前,所表現出來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都說明了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這些觀念造就了他們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和良好的品性,才會遇事不慌,哪怕是生死。
故作姿態,不得真義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譯文
要從塵世間找到超脫的辦法,就必須在塵世間尋找,不必遠離塵世、隱退出世;了解心性的辦法,就必須要用真心去體悟一切,不必心如死灰。
解析
哀公問孔子:“先生認為什麼樣的人是賢人呢?”孔子回答說:“在我看來,賢人的標準先要在行為舉止上合乎禮法的要求,當然前提是這麼做也不能傷害到自己;在言語上也要成為天下人的典範,前提也是不讓自己受到傷害;盡管富可敵國,但絕不自我擁有過多財產,而是對窮苦之人廣施以恩惠,前提是自己的生活已經溫飽可保證了。做到這幾點也就是真正的賢人了。”以天下為己任,充分地應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真正的大公無私。賢人一向不會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得不自然,他們可以避開做作和媚俗。他們克製自己,在規矩和方圓中做人,從未感到不自在和不自由。這就是全天下人的楷模,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賢人。
酒有別腸,詩有別人
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譯文
大字不識幾個的人言語中卻很有詩情畫意,這不就是能體會詩句中真趣的人嗎;連一句偈語都參不透的人卻句句都有禪機,那勢必是真切領會到禪理奧秘的人。
解析
掌握一種事物的本質不能僅僅在思想認識上,更重要的是要去用實際行動去踐行,隻有如此才能體會事物隱藏至深的本質和道理。荀子說過:“行之,明也。”荀子的意思便是在強調行為的重要性。一般而言,人的知識和才能獲得了之後,必須要通過具體行動才能真正了解本質,事物的道理要真正理解的話也隻有唯一一個途徑,那便是行動。唐代著名的畫家戴嵩,一生最擅長的便是畫牛,與當時的韓幹畫馬曾並稱為“韓馬戴牛”。雖然戴嵩的畫技已經為人所熟知和認可,但他常常在作畫時由於觀察得不夠仔細而有了眾多疏漏。蜀中曾有一位杜姓的隱士,也是個善於書畫的人,家中有不少書畫珍品,尤其珍重其中的一幅戴嵩創作的《牛》圖,對此非常愛惜,甚至隨身攜帶,隨時品玩。曾有一次,這位隱士在晾曬自己的藏品的時候,偶然間牧童見到了戴嵩的這幅《牛》圖,不由得便大笑起來。隱士很是意外,便問牧童原因為何,牧童的回答是:“這畫中畫的牛,是鬥牛,可是鬥牛時力在角,尾搐入兩股之間,隻可惜畫中的牛竟翹著尾巴,這一點都不符合實際。”聽完了牧童的話以後,隱士才明白牧童的話確實有理,於是也跟著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