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等待(1 / 2)

阿布之前在學校以及工作後也參與過打靶,畢竟即使作為醫療保障人員,這一類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可當時都是別人事先設置好場地,並把子彈都壓入彈夾內。

自己到達射擊地域後,裝上彈夾,聽到射擊的號令後,上膛瞄準就行了。

可到了現在,一切的實施計劃方案、一切的指導示範都需要自己親自來做,裏麵涉及到的諸如立靶、報靶、警戒、設置支槍架等細節,各個環節的協同問題、各個步驟的風險評估及解決方案,都需要深研細摳。

而阿布本身對這些也不是太了解,隻能按照記憶中的印象,一步步的改進和完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隻要一點一點的琢磨過去,總是會產生比較好的結果的。

在火槍的研製上,他采取的方案是跨越式的發展,直接采用線膛構造,跨越了滑膛槍精度不高的問題,同時采用後置裝填的方式,提高射擊速度。

同時為下一步的半自動、自動步槍的改進打下基礎,他是直接模仿後世經典的“漢陽造”來做的,也就是俗稱的“老套筒”。

這就直接避免了很多的彎路,畢竟後世火槍發展的曆史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和路線指導,槍支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在於槍管的好壞,隻要槍管質量保證了,基本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目前這條火槍還是最簡單的非自動步槍,打一槍後要手動退殼,再進行裝填,好處是結構足夠簡單,主要是驗證槍管和子彈的質量。

子彈的製造比較麻煩,因為對於銅的需求量比較大,阿布就讓劉遠祿將銅錢搜集起來,融化後提純製銅。在製造過程中,劉遠祿一個勁兒的嚷嚷,你研究的這玩意兒到底算個啥,這可是活生生的燒錢啊!畢竟這個時代的錢幣可是直接拿銅來製造的。

可是當他看到阿布利用火槍第一次試射後的巨大威力後,就再也不提這回事,而是專心研究如何搞到更多的銅了。

如果能多多生產出子彈來,那他們的武力值和自保能力就會得到飛速的發展,這個道理劉遠祿也是很明白的。

其實在他們研究火槍之前,火藥的研製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在有了硝化纖維、酒精、甘油這些最基本的原料,剩下的隻是各種原料的配置比問題。

阿布有大量後人成功的經驗和血的教訓做指導,直接避免了很多的彎路和岔路。加上他心思縝密,在每一次實驗和測試前,充分考慮了各種風險,同時製定了具體的預防措施。這才使得火藥這種劃時代的產品的研製能夠一直平靜而順利的進行著。

在他們有了火藥,需要進行測試之後,通常都是離開山穀,直接在進入山穀的狹窄的山路上進行,這樣既能測試火藥,也能為進出的通道蹚平道路。

之前通往山穀外麵的那條道路岔道極多,崎嶇難行,是山穀中人的天然的屏障。

但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以及回攏資源的增多,這條山路已經成為了製約山穀通外麵交流的瓶頸,很多的物資隻能成山的堆在阿布旅店的後麵而不能及時的運回。

因此借著實驗火藥威力的機會,剛好把這條道路打通一下,需要注意的就是火藥劑量的問題,萬一不小心,炸壞了道路兩旁的山體,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阿布已經被聖上封為了靠山侯,也就是說整個雀爾格達山都是他的了,他想如何處理都可以,而不毛之山背後的天山也是無主之地,所以哪怕他全部圈起來,估計也沒有人會和他計較。

他的目的是在擁有足夠自保能力之前,盡量降低外人發現山穀的風險,因此才想方設法的進貢,獲取不毛之山的所有權。

同時他又在山穀口設置了幾輪暗哨,負責警戒。雖然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有人闖入山穀的幾率很小,但還是要多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