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各地分店內開設圖書館是阿布早就想好的舉措,多讓老百姓學習些知識,早開民智,肯定是不壞的。
孔子曾有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阿布也聽有人一針見血的批判這是典型的愚民主義,老百姓隻能被牽著鼻子使喚,還不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哪有這樣的道理,阿布深以為然。
另外還有一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更是讓阿布嗤之以鼻,這都是什麼邏輯啊,典型的重男輕女的臭觀念嘛。
因此他在山穀內便放開學習範圍,每個人都可以讀書,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而外麵的世界,卻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也隻能開開圖書館而已。
雖然不能做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為他人在夜晚提供一點燈光還是可以做到的。
另一層比較深的含義就是如果能在這麼多讀書人中,將自己提供的知識傳播出去,那也將對這個社會的進步提供很大的幫助。
再者說,如果有那麼十之一二的人才不堅持家國天下的士大夫理念,而是取道商途,則正好可以借此機會收羅門下,一是為他們提供一個解決溫飽、大展拳腳的機會,另外則是將一些特別優秀、通過層層考驗的人吸收到山穀中來,畢竟這裏人口的基數太小了。
其實這不是阿布最為關注的問題,隨著在衡州開設的錳礦順利投產,源源不斷的錳塊千裏迢迢的運送到了山穀中,雖然之間的過程多有辛苦,但這幾年積累下來,存儲量也頗為可觀。
隨著錳元素的加入,鋼鐵的產量和質量已經可以得到保證,阿布幹脆把之前就收集來的隕鐵礦石也一起給煉製了,得到的鋼質量出乎意料的好,在鋼材的延展性、柔韌性方麵都相當不錯,於是阿布便將這些鋼材打造成了長短粗細不一的槍管,短的適合做手槍,長的作為狙擊步槍使用。
接下來需要潛心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射速的問題,他在槍支製造上已經是在跨越式發展,直接邁過了明火槍、火繩槍、滑膛燧發槍等階段,但是在如何提高射速的問題上,阿布還是遇到了很大的阻礙。
畢竟後世的自動手槍或是步槍,結構都極其精巧,他也隻不過是摸過槍、打過槍而已,對於裏麵的設計原理也不是很清楚。
其實在後世火槍的發展史上,為了解決射速的問題,很多國家和個人都進行過改進,比如英國有人發明了一種速射火槍這種沉重的銅製大口徑火槍是由槍管、彈盤和軸杆組成的。
在發射前,在每個彈膛內裝填好,然後旋上軸杆,擰到位後,隨著軸杆的轉動,彈盤在做旋轉時同時也做前後運動,一分鍾可以發射六十發子彈,有趣的是發明者同時設計了圓形和方形兩者彈盤,他的理由是“圓形的是上帝的信徒間戰鬥使用的,方形的是用在異教徒身上的……”
因此說有時候教義會改變一個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雖然他解決了射速問題,但這種槍的缺點一是笨重,二是引藥很容易掉落造成不發火。
至於中國自己發明的五管迅雷銃、十眼銃等火槍,則是通過增加槍管的方式來提高射速的,一旦全部發射完畢,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再次裝填,這在實戰中是不可想象的。
之前他也考慮過轉輪槍的設計方案,但轉輪槍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氣密性不好導致射程威力不足,而且用在步槍上無法精確瞄準導致精度下降。
因此哪怕在研製自動步槍的道路上再艱難,他也要咬著牙堅持啃下這塊硬骨頭,同時隨著山穀內優質鋼材的日益增加,他的野望也與日俱增,於是他又興起了研製蒸汽機的念頭,畢竟隻有機器動力代替了人力後,隻能實現真正的流水線作業,徹底擺脫山穀人力不足的困局。
另外山穀內的薰衣草也已經大規模種植,到了可以進行薰製香水的時刻了,因此他馬力全開,多線程同時操作,正當他忙得焦頭爛額時,旅店那邊帶來了讓他去接旨的消息。
接到消息的阿布一頭黑線,恨不得跳起來罵娘,卻又不得不收拾一下,快馬加鞭,出穀前去迎接聖旨。
應該說前來宣旨的郭太監已經是阿布旅店的老朋友了,宣布完聖旨,他就發現阿布在那裏呆呆的發愣,站在一旁的文楚趕忙提醒阿布接旨。
阿布這才清醒過來,進京見駕?開玩笑,現在正是爭分奪秒的時候,見什麼的鬼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