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生曾試圖把“將就”上升到生活哲學層麵。他說:“人生的欲望不能全部滿足,學會將就才能知足常樂。”對那些不肯將就、屢屢碰壁的人,他同情地評價:“有時候妥協也是一種藝術,世界上沒有超人,學會與環境和平共處,才能雙贏。”對那些標準過高的人,他說:“有些人把將就當作退讓,當作軟弱,這是因為他們不隻看到自己的目的,而忘記了他人的狀況,他們的標準更像吹毛求疵。”
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還真影響了他的一些朋友和學生,有人還把他的話當成簽名放在QQ上。人們苦悶了,委屈了,自卑了,失敗了,就從這些話裏找點心理上的平衡。隻有白先生根本不吃這一套,甚至公開說:“欲望不滿足是因為目標沒定對,妥協是因為能力不合格,高標準是為了讓生活和自己一起進步,將就隻是弱者的自我安慰!”
楊先生和白先生吵了起來,好不熱鬧,朋友們忙著做和事佬。私下裏,他們問別人也問自己:“更同意老楊,還是老白?”有人羨慕楊先生處世謹慎,生活順利,心態好;有人更傾向於白先生的精英生活,以及越來越大的事業。可是,有幾個人有白先生的能力?於是人們又一次讚同了楊先生,繼續把他的話當作簽名。白先生不客氣地說:“難怪你們隻能將就!”
究竟什麼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將就著生活?答案很明顯,心理。說得詳細一點,人對壓力的承受能力,決定了他是否有更高目標,是否願意改變現狀,是否願意承擔更大責任,是否能夠麵對更大風險和更多困難。有決心才敢付出,有付出才有收獲,真正的成功者都是有決心的人,關鍵就是“心”。
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掏出錢包就能感受到物價的壓力,拿起電話就能感覺到人際的壓力,打開電腦就有工作的壓力,星期天的傍晚感覺到下一周的壓力,聽到報時感覺到時間流逝的壓力。生活太快了,沒有人能不緊不慢,當別人快步行走,你怎麼能散步,或者停下來呢?隻能唉聲歎氣地拖著腳繼續走。
走在前麵的究竟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當然不是長跑選手,但他們很願意參加人生這場馬拉鬆,並有獲勝的意願。他們或者想要試驗一下自己的能力,為自己定下目標;或者要求自己必須跑完全程,磨煉毅力;或者直奔第一名這個桂冠。所以,他們主動地跑、飛快地跑、有計劃地跑,他們一步不停,隻為早日到達終點。於是,人們看到他們身上具備了以下特點:計劃性、參與性、高效性、持續性。
其餘的人呢?他們被迫參加一場長跑,比賽還沒開始就覺得累,想到需要用那麼長的時間甚至希望退賽,跑幾步就想休息,恨不得道路封鎖所有人不再比賽。他們拖啊延啊的,把休息當作目標,所以總是跑不快。一旦身體的疲倦襲來,就抱怨起來。可是,參賽的壓力還在,隻能繼續慢吞吞地跑。於是,人們看到他們身上有以下特點:磨洋工、不開心、不認真、得過且過。
跑得慢的人時時感受到壓力,看到跑在前麵的人,壓力就更大。他們從未想過,倘若全神貫注地跑步,壓力就會不知不覺被遺忘,心理的負擔也會減輕,隨之而來的是拚搏的激情。不論最後結果如何,都會感覺到超越自己的自豪。倘若不能體味這種自豪,一個人無法想象動力究竟是什麼。與其學著和壓力“友好相處”,不如學著如何戰勝它,與動力交個朋友!這樣的生活,肯定不會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