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別說債權人已經安心了,當中一個名為於海的投資人,竟對蘇晴描繪的內容,也產生了點興趣。
他說:“這個構想一直以來都有人想,但都沒有人能夠有魄力做到,林先生和蘇女士,這默不作聲的就做到了,我是挺有興趣的。”
端著杯子的林承宇一聽,目光無意掃過蘇晴臉上,她帶著微笑,兩人眉目交彙中,都能感受到同樣地情緒:送錢的來了!
林承宇隻當做是隨便吹牛的,因為重點還是把這些資產賣了換錢,但是蘇晴比他就更多一些想法,他不至於立馬全部賣完。
哪怕是還債,這裏麵也是有一個先後多少程度的,那不如趁著還有資源的空當,多趁機借債發展一下。
就如同當今互聯網經濟裏,最流行的一招:先擴大市場占有率,瘋狂的補貼、瘋狂的占領,一直到形成巨頭格局後,再來考慮盈利。
或者盈利也不用考慮了,重點是上市套現,大投資方拿到了錢,哪還管你接盤俠生死。
蘇晴迅速想到了這一茬,當然二手車行業運作比互聯網複雜,因為涉及了實體,哪怕某瓜、某人車,也隻是做了線上平台而已。
但並不妨礙她即興發揮一下,大談這裏麵的前景:“就國內的情況來說,還從未有一家實體二手企業上市,如果能夠形成品牌,形成集團,再以品質質量作為對消費者的擔保,我想很多人都會樂意選擇。”
於海再問:“蘇女士認為的優勢,對比互聯網平台在哪呢?”
蘇晴應答如流:“我們是做實體的,我們的產品好壞,直接關係到賣價信譽!而那些互聯網平台,他們隻是中介,買家賣家兩邊抽成,還美其名讓你少花錢,我們不同啊,我們的成本關係到了營業業績的。”
於海頗為認同的點點頭:“也是這個道理。”
林承宇一直沒插話,就聽著蘇晴跟於海,還有另幾個債權人聊了一些構想,原本是要渲染林承宇的經濟實力的,這會兒竟然有了一種,考慮要不要投資蘇晴這一行的感覺。
這話題歪了。
但是林承宇悄悄給蘇晴輸了大拇指,這女人真的是,蟄伏這麼久,遇到了機會就使勁騰飛了。
其實社會上很多人,隻要肯努力都是有能力的,隻是沒有資源罷了,相信多數擁有小王那種家庭環境,也能夠做的不錯。
背景資源就限製了太多普通人,玩不起、失敗不起啊……林承宇心裏頭想著,他們這邊聊了十來分鍾,效果還挺不錯。
於海甚至想要蘇晴出一份商業計劃書,她也滿口答應下來,然後在自己詞窮之前,把話題轉移到了林承宇的事業上。
終於繞回來了,不過經剛才那麼一談,蘇晴的作用就像是對林承宇資本的有力烘托,相談甚歡的於海,直接表示:“如果林先生想要拋售非核心資產來減緩債務壓力的話,我倒是可以介紹東州本地一位老總認識。”
“那就謝謝於先生多擔待了!請問這位老總是?”
“他是雲星地產集團的主要股東趙金輝,我以前好像聽過一次,他們對城西萬盛國際那一帶,有新樓盤的規劃,趙總就比較遺憾萬盛國際,沒有發揮到商業地帶該有的影響力,他有假設過如何操刀改造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