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這是王安石寫給曾鞏的一篇文章,文中還提及另一友人孫侔,後麵附有《同學》詩一首。此文表現了作者與友人互相敬慕、信任,以期攜手共進的情懷,勉勵三人一起遵守中庸之道。也流露出對三人不能經常聚首的遺憾和感慨。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a,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b,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賢人者,足未嚐相過也,口未嚐相語也,辭幣未嚐相接也c。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d,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嚐雲爾。
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室e,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係f,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g。
注釋
a子固:曾鞏。
b正之:孫侔,與王安石、曾鞏交遊,名傾一時。
c辭:相互往來的書信文辭。幣:禮物。
d大略:大體上。扳:通“攀”,援引。
e轥(lìn):車輪碾過。
f係:牽累,束縛。
g警:勉勵。
譯文
長江之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不是現在一般所說的那種賢人,我仰慕他並且和他交上了朋友。淮河之南有一位賢人,字正之,不是現在一般所說的那種賢人,我仰慕他並且和他交上了朋友。
這兩位賢人,不曾有過交往,不曾有過交談,沒有相互贈送過書信、禮物。他們的老師和朋友,怎能都一樣呢?我考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怎麼會這麼少!應該理解為:他們都在向聖人學習罷了。學習聖人,那麼他們的老師和朋友就一定是學習聖人的人。聖人的言行會有兩樣嗎?他們相似是理所當然的。
我在淮南,對正之說起子固的事情,正之對我說的話深信不疑。我回到江南,對子固說起正之的事情,子固也是認為正之就是我說的那個樣子。於是我又知道被稱為賢人的人,既言行相似,彼此間又是信任不疑的。
子固作了一篇《懷友》給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要達到中庸的標準
才肯罷休。正之也曾這樣對我說過。
安穩地驅車緩慢前行,走到中庸的庭院裏並進入它的室內,除了這兩位賢人還有誰能做到這樣呢?我以前不敢肯定我一定能到達中庸的境地,但也願意跟從著他們兩位,在他們的幫助下進步,也許能夠到達吧。
唉!為官有職守,作為個人有瑣事拖累,不能常常相聚。我作了《同學》一首辭別子固,用來互相勸誡,並且互相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