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猴子毫不理睬憶秋的呼喚,也許他根本沒有聽見,勇猛而且義無反顧的離去了。憶秋一下子變得情緒低落,生活仿佛從此告別了快樂,變得興趣索然。失去了興致,對未來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方向,憶秋身子向後一躺倒下了,抓起一個布墊子蒙在頭上,索性連傾城也不搭理了。
傾城心中暗笑:看她這小小年紀,竟也害起了相思病,在這戰火紛飛的時節,虧得她有這閑情逸致。隻是這一見傾情的相思,豈會有夢寐以求的未來?傾城顧不得多想了,局麵必須要她對下一步的方向做出判斷。傾城笑罵道:這個沒心沒肺的小丫頭,你倒是省心。
炮聲漸漸停了下來,戰火的濃煙隨風消散,太陽重又露出了臉,驕傲的毫不吝嗇的射出了耀眼的光芒。宜興就此成為了明教義軍的地盤。其實不管是朝廷管,或是明教管,太陽總是一樣的普照大地。
傾城喝住了馬車,轉頭跟隨逃難的百姓向西麵奔去,遠離了這個已經被明教占領的宜興縣城。明教是她的殺父仇人,傾城所有的不幸和苦難都是因明教而起,因此她斷然不會投入到明教起義的革命洪流之中。在傾城的內心裏,假如能夠有機會的話,傾城定會自告奮勇的親手剿殺明教叛逆。
這群宜興城的逃難百姓大多是對明教恨之入骨的鄉紳士子。他們之所以逃命,因為明教義軍將他們當成了革命對象。不逃跑,隻有死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群有權有錢有才的人在逃跑的路上爭先恐後,生怕落在別人後麵,被義軍斷了後路。這是何等混亂的場景,人人爭先,人仰馬翻,金銀珠寶灑的遍地都是,卻沒人去撿。估計他們家中是從不缺乏這些東西的。
鄉紳士子們把財寶掉了一路,卻無端激起了巨大的災難。他們從不缺錢,可是別人很非常缺錢。這便是尾隨在逃難百姓身後的安慶軍。說起這個安慶軍,也是兩浙路安撫使帳下有名的野戰軍團,劉延安更是大名鼎鼎的長勝大將軍。那隻是傳聞,劉延安和安慶軍在宜興和明教方臘的鋤頭兵剛一交手,便全軍潰散,劉延安化妝成小兵一路逃竄,狼壩不堪。劉延安在戰報中寫道:“明教逆賊都是青麵長發,手執神秘武器,時而變飛鏟,時而成大棍,甚是厲害。”
劉延安終於脫離了危險,立即恢複了將軍氣派,眼睛中發出了異樣的光彩。事實證明,凡是打仗不怎麼好的將軍,在聚斂財富方麵往往超人一等的眼光和魄力。劉延安就是這樣的高人,而這群逃難的鄉紳士子正是他發現的令人垂涎三尺的寶藏。
劉延安命令道:“前方這群難民,看似百姓模樣,實則乃逆賊裝扮。安慶軍聽令,將這群逆賊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能放過。這些逆賊身上的珠寶就當做咱們安慶軍兄弟的辛苦錢。人人有份!兄弟們,殺啊。”這些士兵跟將軍一樣,都是見錢眼開之輩,個個拿起刀槍,喊起口號,向逃難的百姓殺來。
這下便亂了套!真是剛離狼窩,又入虎口。眾百姓逃難的這條路,一邊是高不可攀的斷壁,一邊是深溝懸崖,路雖寬敞,但活路僅在前方。求生的渴望,使百姓們夾緊了懷中的包袱,死命沿大道往西逃去。可畢竟是拖家帶口,行動不便,不用多時,安慶軍便追到了跟前。這幫虎狼一般的兵士,雖是剛從戰場潰退,對付百姓那是綽綽有餘。兵士們左一刀,右一刀,刀刀見血,砍得百姓們人仰馬翻,哭爹喊娘。前麵的兵士負責砍人,後麵的兵士專管收拾財物,並將屍體扔進路邊的深溝,遇到還有口氣的百姓,先補上一刀。誰落在後邊必死,這更讓逃跑的百姓膽寒,也更加不顧一切的往前跑,隻恨爹娘少生了幾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