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衛往南偏西走大約一千三百裏,經蒙古草原太仆寺旗和張家口,就是北平。燕王的隊伍出了大寧衛,一路迤邐向南。
還隻是十月,草原上卻已霜寒露重,頗有寒意。北風蕭瑟,草木皆已枯黃,高遠遼闊的天空恰似穹廬,雲朵高得遙不可及。不時有成群的大雁鳴叫著列隊掠過頭頂,“長風萬裏送秋雁”,令人油然而生天地蒼茫之感。
朱棣遠征用的是當地駐軍,自己隨行的隻有王府親兵一百多人,馬三寶王景弘侯顯三個內侍帶著親兵隊伍騎馬,又無輜重行李,甚是輕快。給蓮花安排了輛馬車,知恩陪坐著。蓮花卻嫌氣悶,時時騎了小雪與朱棣並轡而行。
親兵都是沙漠起就熟悉的,自海市蜃樓一事後都視蓮花如神仙,見她騎馬倒也毫不奇怪,隻是熟悉沙暴掌故的想起當日驚馬一事不免好笑。
知恩第一次來到草原,對草原遼闊的景象驚歎不已,常常自己坐在車轅上,烏溜溜的眼睛好奇地四處張望。看見大雁野鳥飛鴻甚至野花都驚喜大叫,叫的最多的是“王大人!”。
王景弘上次遠赴漢城送信,在朝鮮人民心目中,“王大人”就成了天朝青天的代名詞。知恩出發前,王妃和曹夫人再三叮囑,到了天朝大寧衛之後就找“王大人”,所以“王大人”在知恩腦中早已根深蒂固。偏生王景弘也和知恩特別投緣,平日最是不苟言笑,喜怒不形於色的一個老成人,見了知恩就笑逐顏開,一大一小兩個人咕咕噥噥說不完的話。真正人夾人緣。
朱棣有心上人在身旁,時時見她笑顏釅釅 ,雖明知聚日無多,仍覺幸福滿溢。兩個人說說笑笑並騎而行,塞北風光在朱棣眼中第一次變得美麗,直希望這條路永遠走不完才好。
草原上偶爾可見零零落落的蒙古包,蓮花好奇地問道:“這些都是哪個部落的,為什麼孤零零的?已經深秋了,冬季不能放牧怎麼辦呢?”
朱棣笑著解釋:“這一帶有喀喇沁,翁牛特,察哈爾幾個大的部落。不過遊牧民族逐草而生,即使一個部落的,一般也是以家庭為單位圍著一片水源和草原自己生活,相距不會太遠。待部落裏有大事的時候,部落首領再召集大家。春夏季放羊牧馬,會囤積下幹草食物,秋冬就靠儲藏過活”。
蓮花睜大眼歎道:“真不容易,這豈非是居無定所?”
朱棣道:“不錯,遊牧生活枯燥清苦,辛辛苦苦也隻能混個溫飽,牲口少的家庭就連溫飽也談不上,比起中原的農民可還要苦得多。這一帶有蒙古人,還有先卑,契丹,突厥,匈奴,烏恒和庫莫奚,也是一樣。”
蓮花問道:“那牧民的其它生活物資呢?是到哪裏交易嗎?”
朱棣道:“沒有固定的交易渠道。運氣好的時候可以和中原來的商人換到一些,很多時候換不到,衣物這些可以等一等,或者一件衣服穿到老死也是常事。但是鹽巴等這些必需品換不到就會著急,有時候牧民就幹脆騎馬去搶了。所以邊境常有擄掠發生。”
“擄掠?”蓮花很驚訝。
朱棣點點頭道:“不錯,就是公然搶劫。擄掠的規模時大時小,牧民人多的時候聚嘯百人,衝到漢人的村莊裏,搶衣物,搶食鹽調料,銀兩茶葉。村莊為了自保,開始自發組織武裝,雙反敵對越來越厲害,牧民開始帶刀,村莊也自備武器,真打起來的時候和戰爭差不多”。
蓮花不解地問:“朝廷為什麼不設個交易場所呢?牧民的馬匹牛羊肯定還是有市場的,即使讓商人謀點小利,對雙方百姓都是件好事。”
朱棣歎道:“談何容易! 為這個事情我已經上過幾次奏章,但不光是父皇反對,朝中大臣也認為何必屈尊為夷狄謀利。北疆戰事至今年年不斷,朝廷視蒙古為大敵,不打仗都不可能,怎肯與之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