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而得名,在北平西南三十裏處,是進入北平的重要門戶。這是一座古老的十一孔聯拱橋,整個橋身都是石頭結構,上有銀錠鐵榫連接。橋長有約九十多丈,卻隻有兩丈寬,易守難攻。
曹國公李景隆率領大軍奔襲至此,做好了一場惡戰的準備,浮橋用的木樁已命輜重營準備了,打算強行渡河,大隊壓進。沒想到橋上靜悄悄的,一個燕軍守兵也沒有。
十月的盧溝河上,已經頗為寒冷。盧溝曉月乃是燕京八景之一,一彎新月淡淡留在天邊,印在盧溝河清澈的水麵上,碧波蕩漾,月影隨之婆娑搖晃。
原來朱高熾朱能和道衍徐英四人商量下來,北平城隻有一萬守軍,隻有依仗北平的地勢和城牆死守。盧溝橋的守軍原有四百多人,可在南軍五十萬兵馬麵前濟得甚用?踩也被踩死了。索性撤回了北平城。
李景隆騎在馬上,望著空蕩蕩的橋麵,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憂? 都督瞿能和陳暉,副將平安和吳傑上前相詢,李景隆揮了揮手,大軍依次過橋。
在真定城時,南軍探聽到朱棣帶兵去救永平,瞿能曾建議,遼東軍既然在東北角打永平,南軍不妨攻懷來密雲,把北平一周的縣城都清理幹淨,用“四淵驅魚”之法,把燕軍全部趕入北平城。燕軍幾萬人一旦都困於城內,糧草供給早晚成問題,到時候大軍兵不血刃,就能滅燕。
李景隆卻不以為然。
此次朝廷托付給自己的是傾國之兵,按瞿能的這個打法,至少也得大半年,這五十萬人的供給同樣是問題。現在是朝廷傳檄山東河南和山西三省供糧供餉,但這麼龐大的一隻隊伍,時間長了肯定供不了,難道再千裏迢迢地自直隸調糧過來?持久戰對朝廷這隻大軍實在更不利。
想起臨行前皇帝殷切的期望,李景隆恨不得立刻就擒住燕王帶回京師,如何能等那麼久?不如趁士氣高漲,強攻北平,端了燕王的老巢!下了這個決心,李景隆隻留了點兒守軍在真定,親自帶著五十萬大軍,殺奔北平。
月色冷冷,寒風陣陣,衣甲鮮明的南軍將士跑過盧溝橋。
隊伍實在太過龐大,過盧溝橋整整過了一天。最後一隻人馬過了橋到達北平城外時,先頭部隊早已紮好營帳,開始埋鍋灶飯。四處升起嫋嫋的炊煙。
李景隆站在中軍帳前,眺望遠處的北平城。蒼茫暮色中,巍峨的北平城如一隻巨獸蹲踞在燕山之下,城頭上的旗幟迎風招展,大大的“燕”字隱約可見。城樓上大約每十步立著一個守兵。隔著十幾裏的距離,仿佛看得見守兵肅穆的表情。
“壯士何慷慨,誌欲威八方。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
營帳中,隱隱傳來瞿陶的吟誦聲。李景隆聽著,胸中豪氣叢生。
我乃是岐陽王之子,來吧!大戰一場!拿下北平!
****************
北平城共九個城門,李景隆與瞿能陳暉等再三商量,為最大限度發揮兵力多的優勢,選擇了最寬闊的永定門主攻。瞿鬱瞿陶連夜準備發石車雲梯攻城車撞車等各種攻城工具,計劃翌日一早便開始強攻。
卯時,晴空萬裏,晨曦微露。大軍列好了陣型,緩緩往永定門進發。
斥候忽然奔回急報:“報大將軍!燕軍出城了!”
李景隆與瞿能吃了一驚,對望一眼,李景隆吩咐:“再探!”
大軍來到永定門前,卻見吊橋已經放下,護城河前的空地上,整整齊齊排列著燕軍的隊伍:前方是一排盾牌手,之後是弓箭兵盾兵,再後是長槍兵,兩隊騎兵分列左右。如洗碧空下,盔甲閃亮紅纓飄拂,燕軍的彪悍之氣透過寒風一陣陣逼壓而來。
兩員大將高立馬上,一言不發,冷冷望著南軍。
李景隆不由得心頭火氣,這一對燕軍,也就五六千人,如何與己方五十萬大軍抗衡?而背城列陣的打法,更是藐視自己。
平安年青氣盛,第一個忍不住,大聲吼道:“反賊!見了朝廷大軍還不下拜嗎?”
對麵一員大將朗聲說道:“曹國公!燕王奉天靖難,上報太祖天恩,下保幼主社稷,太祖祖訓有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誅之,以清君側之惡’,燕王奉祖訓而行,要討伐齊泰黃子澄這兩個奸臣。岐陽王開國功臣,李家世代忠良,曹國公難道忍心見幼主被蒙蔽?”
李景隆怒火益盛,這幫反賊還振振有詞!正要發作,瞿陶已經拍馬出陣:“亂臣賊子!那麼多廢話!吾乃瞿陶,下馬受死!”
說話之人見出來一員小將,哈哈一笑:“好!爽快!吾乃朱能!那就打一場!”
瞿能一揮手,身後的戰鼓咚咚咚敲響,對麵的燕軍也同時擂起戰鼓。鼓聲陣陣中,兩員大將馬上戰作一團。雙方軍士一起搖旗呐喊,南軍勝在人多,北軍卻是嗓門大,一時鼓噪不歇,聲震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