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二章 試槍(3 / 3)

盒子炮射擊老手有“手指指到哪裏就打到哪裏”,甚至有人這樣形容盒子炮的火力,“掏出盒子炮來甩手就是一梭火”之說,也因為如此,便發展出橫拿瞄準法,因為手槍射擊時槍口上揚常造成整個手臂阻擋視野,影響對目標的追蹤,尤其當目標做左右移動時,第二發瞄準要做縱橫兩軸的移動修正,如果將手槍橫拿,槍口上揚時手臂不會阻擋視野太多,對目標的追蹤瞄準修正較快。

做法是以食指置於槍身且與槍管平行,以中指扣板機,以食指作為瞄準,以身體的本能來射擊,而非透過視覺瞄準,可有效增加反應速度。

因此在實戰中,拿一般手動上膛的步槍上刺刀在山地衝鋒算是半自殺的行為;,因為後方沒有足夠的機槍及火炮作火力的掩護或壓製。

有經驗的老兵使用一支十發盒子炮,近戰可以輕鬆解決七八個敵人,所以在戰鬥時,將盒子炮集體的運用,如很多軍閥身邊都有死忠份子組成的手槍隊,常常是戰役成敗的關鍵。

許多優秀的槍手根本不用照門和準星瞄準過,隻是根據手感射擊。

其實從傳統的眼光來看,盒子炮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手槍,用起來不算是舒適,重心較前一點,對任何人而言都不稱手,子彈和步槍一樣是用橋夾裝填,就連德國人自己都不用。

但是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卻算是一流的武器,而幾乎整個中國都在使用盒子炮,試問那個好漢莫不是人手一把?誰要是背掛一支木盒托的盒子炮或腰上係著手柄帶著紅布條的盒子炮,必定非常惹人注目,甚至招來忌妒。

不過同樣是佩戴盒子炮,是不是德國造,當時已經成為一個帶槍人身價的象征,於是德國毛瑟廠商投其所好,在後來生產的毛瑟手槍上,不僅有毛瑟廠的廠徽標誌,還用打上“德國製”三個漢字以為標榜,其生產和銷售的目的,不言自明,不過這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盒子炮是一種信得過的隨身武器。

整個中國從土匪、地主、土豪、劣紳、漢奸、民團、保安、員警、軍閥、國民黨甚至小老百姓自備防身武器等等無所不用,簡直可以和星爺口中的折凳可以相提並論!也因為如此,環球兵工廠有兩條生產線專門生產此槍,就是為了要滿足這些人的需要!

孫中山等人在離開前還順便參觀的火炮廠,隻是為了隱藏實力,隻有讓他們參觀七十五毫米以下的火炮生產線,但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滿足了。

晚餐後,一行人便和衛休談起價錢的問題,孔祥熙和宋家人最後決定把紡織廠設在商業較為發達的上海,畢竟那邊不管消費能力和交通問題都能得到保障,同時衛休還提到要在同文設立銀行的事。

而宋子文在考慮過後,也初步同意衛休的邀請,不過還是要等他先和盛宣懷打聲招呼後才有定論,再者,他也需要一些這方麵的人手幫忙,這些全都要時間,對此,衛休當然沒有問題,隻要有個開頭,總比原地踏步強的多。

最後在武器的售價方麵,衛休可就是寸步不讓了,雖然孫中山等人表示,初步要訂購一千五百枝破虜式步槍、五百支盒子炮、十挺馬克沁水冷式機槍和六門七十五毫米的野戰炮,子彈和炮彈方麵當然是多多益善,不過若是在價錢上一但開了口子,以後要調整就麻煩了許多,不過為了拓展銷路,所以在價錢上還是有一定的空間,當然這些都要好好計算一下才能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