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蓮花
要修行會有很多要求,比如要求大家向內覺察,觀照自己的心,要把自己放空等等。
為什麼要這樣來要求大家呢?因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如是說,因為《景德傳燈錄》如是說,因為無數高僧大德如是說,因為我們通過自己的實踐,發現這樣的修煉法門是有效的。所以,佛學需要與實踐結合起來,也需要不斷地與實踐相結合來進行新的闡釋。這樣,佛教才能夠不斷地前進、發展。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挫折或者困惑,這個時候就應該好好地去領悟一些關於人生解脫之道的基本原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取法於佛學。當我們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懂得一些大道、規律的時候,我們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夠入木三分。否則,我們將永遠執著於事物的表象,而沒有辦法透析其實質。當你不懂得大道之時,就永遠隻是隔靴搔癢,不能夠進入問題的核心,那又談何解決問題呢?
當我們的內心沒有光明,我們便永遠處於黑暗之中,你便不會明了,便會心生驚怖、掛礙、憎恨、簡慢,而這光明恰需要般若智慧的種子來點燃。
佛陀才會說,一切眾生,莫不是無時無刻都浸泡在痛苦的海洋裏。人在麵對失敗的時候,往往會責怪外因,而沒有從內在去思考“事情為什麼會成為這樣”。我們必須要明白事物相輔相成、因循果報的道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任何一種盡善盡美的狀態。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如何了解現狀,如何反思自己,如何辨別真理。
幸福的生活是由你自己的內心鍛造的,由內在生發出的豐足,猶如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的一席生命產生本質的透視,那自然而然地,一切都將明白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麵前。這樣,我們才能獲得自在。
為什麼佛法被稱為“無上智慧”,就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的其它學問都不是最究竟的,隻有佛法才能讓我們真正地洞悉世間,了解自己以及萬事萬物的本質。
但是如果沒有之前的積累和學習,沒有經過社會的曆練與挫折,一下子進入佛門,就沒有辦法達到這個高度。所以“來這個世間走一遭”,對於正確認識佛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些經驗與曆練直接走入佛教,就很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要麼變成斷見,要麼變成常見,沒有辦法真正地理解進去。
很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出家人是社會的寄生蟲,給佛教按上很多負麵的帽子,這其實都是不了解真相。的確,有一部分人走入佛門以後,覺得一切都是空的、無常的,因而產生一種遁世之心,這也是因為他隻是看到了空的一麵,而不能圓融空和有,生死和涅槃。
我們所要了解的佛法,是要通過學習和領悟能夠把佛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讓我們能夠根據規律,按照善的、積極的、正麵的理想來生活。智慧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聰明或者機靈,而是要求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存在、運行的規律。如果能夠理解這種規律,我們就會發現它無論放在哪裏都能夠起到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