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自淨其意,獨照大千(1 / 1)

自淨其意,獨照大千

很多人跟我講:“師父,你們送書一下子就送掉幾千本,要花那麼多錢,你會不會窮得沒錢花,你建設寺院,付工資、水電費什麼的都要花錢,怎麼還花那麼多錢買書印書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並不這樣想。我們建設寺院,最關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優秀的思想、理念影響到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從生活的困惑和局限裏麵解脫出來。我們致力於通過佛教文化去影響這個社會,為社會道德良知的建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我經常說,這個寺院建設得再好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的私有財產,它是社會資源,這個道場是大家共有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來這裏修習,每一個人也有義務將這裏當作自己的家。

我有時候出去十幾天,都不管寺院裏麵怎麼樣。回來就有人報告我說,某某不遵守寺院共修和生活製度。我就會說,每個人都應該自己要求自己,當你的心不在這裏的時候,你是修不成佛的,打坐一百年也是枉然。

學習不是降伏烈馬,不是別人要你怎麼樣你就可以怎麼樣。學習是出於自己內心的需要。有了求學的動機,別人才能影響你,才能夠幫助你點燃靈性的火焰。

佛教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有一次去給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講經說法。他回來的時候,眾弟子爭相迎接。為了第一個見到佛陀,一個比丘尼就變化成轉輪聖王的樣子。她以為變成轉輪聖王就可以第一個見到佛。事實上她的確第一個見到了佛,但是佛告訴她說:“你並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第一個迎接我的人是舍利弗尊者。他知道以我的法身為我的本尊,將我的思想貫徹到他的生命存在中去。所以他隻是在房裏觀察我所說的空相,沉浸在定境之中,所以隨時隨地都和我在一起。”

隻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才真正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隻有把佛陀的思想真正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才可以得到正果。

佛不是上帝,不可以決定你的命運,或者把你拎到天堂去。生命的改造需要你們自己去努力。你如何解讀禪的智慧,如何把禪修貫徹到生活當中,這需要你自己去作決定。

我們的清淨本性之於我們,正如對鏡自照。每個人在鏡中都能看見,那種喜樂,那種慈悲,那種莊嚴相好。但是當你走開時,鏡中便不再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