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
讀書是貴族的權力,就和當兵打仗一樣。
庶民是無法享受這種權力的。
但在靈國,經過徐靈五年來的勵精圖治,改變了很多事情。
當兵打仗,已經不是貴族專屬權力了。
讀書,也已經漸漸不是了。
就連很多貴族士子,在每日密偵司和時政報的宣傳和渲染下,逐漸被洗腦,加入了學塾讀書。
在一個大環境下,和請私教過來教是不一樣的。
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形成了一個個的集團和集體。
靈國的國運,就此進入了不同次元的爆發增長當中。
在督造縣道和學塾的期間,
徐靈再次肅清了一波靈國吏治。
將一些貪腐的,做壞事的,統統下獄砍頭,數罪並罰。
這種事,當然是永遠也杜絕不完的。
但徐靈的力度,卻深深的打入了群臣的心中。
當然,徐靈清楚,太過分的話,就沒人願意來當官了,他一直拿捏著一個度,一般的小貪,仍舊是不會打的,
朝野之中,要留有兩分人情在內,充作潤滑劑。
而與此同時,
徐靈給每位官員都加了薪,有多有少,並稱之為‘年終獎’。
也就是說,
每年,讓吏役局和稽查局,考核各縣官員,國君府官員的政績,按成績來發獎金。
最少的也有上萬錢。
最多的,則有二十萬錢。
靈國倒也不差這點錢。
官員們卻很高興,以後每年都能拿年終獎,這隻會讓他們更努力的去做事,以充自己的政績。
但政績並不是忙碌的。
有些官員為了政績,一樣做了壞事,
徐靈又針對這個,和矩光一起出台了一項項官員規章守則。
每次上朝,都讓他們念一遍,以記住裏麵的教誨。
當然,這些規章很多都是徐靈從OOO裏抄來的。
除了年終獎以外,徐靈還學習了後代的‘養廉銀’製度。
從農業稅收中,分發一些雜苛的報銷金下去。
因為有時候,尤其是各縣的縣長,做事情隻能拿自己的錢來墊補,
而國君府也是會有疏忽的,比如某個縣,一個最底層的小吏,薪水忘發了,平時去要,那是根本要不到的。
而縣長為了安撫屬下,隻能用自己的錢補貼。
因為他如果不發,密偵司派來的副縣長就會記他一筆。
這當然都是小事。
總不可能,因為一個小吏的薪水算錯了,告上總政廳吧?
沒那麼麻煩,一般都是縣長補貼。
而這部分,就需要報銷金來安慰了。
每個季度,國君府都會發下一定數量的報銷,大概上千錢,作為縣長們的一個安慰。
這樣,也替總政廳的錯誤計算兜風了,同時也解決了各縣縣長心裏的不滿和憋屈。
而在總體國策上,
對於官員來說,要讓他們感覺到,做官還是很不錯的。
隻要你不犯法,不貪汙,不結黨,縱然什麼事也不做,不求無功但求無過,每個月賺的錢都是很多很多的,而且福利也很好。
每位官員,告老後都有退休金,和工局的那些工匠待遇一樣,但金額卻比工匠更多。